從直沖云霄的臺北101大樓到含情脈脈的高雄愛河,從山海交融的花蓮到浪花四濺的墾丁,從碧波蕩漾的日月潭到秀美多姿的阿里山,寶島臺灣就如同一幅壯美的山水畫,而讓這幅畫變得更加靈動的當屬樸實無華的臺灣學生。
或許是受臺灣綜藝節(jié)目的影響,在許多大陸朋友腦海中,臺灣學生應該比大陸學生更加OPEN、更加前衛(wèi)、更加新潮。然而,當我和當?shù)氐呐_灣學生相處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遠非大家想的那樣。
昭鴻、德芬 ?逢甲大學企管系大二學生
通過名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男一女的組合,他們是逢甲大學對外交流社的成員,也是派來迎接我們的本科學生,此次承擔全程接待的任務。兩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衣著樸素,身上沒有戴任何配飾,一看就知道他們是在校學生,大大顛覆了之前我們心中的OPEN形象。
兩人家離學校近,所以他們平日除上課之外都住在家里,晚上很少和同學出去玩,至于逛夜店更是不可能的事。或許是因為臺灣的升學壓力遠不及大陸,也或許是因為家里還有弟弟妹妹的緣故,他們在中學時期就樹立了強烈的自立意識,打工補貼生活費用在他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逢寒暑假,他們會努力找一些兼職和實習,或者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或者到社會服務團體中做志工。在他們眼里,生活并不僅僅只有學習,經(jīng)歷不同的人和事,品嘗不同的人生滋味,使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強大,那才是生活的樂趣所在。
小古?逢甲大學化學系大一學生
小古是我的室友,別看他只有一年級,他所完成的任務絕對會令許多同齡人難以想象。逢甲大學屬于私立大學,每年都會收10萬新臺幣(約2.2萬元人民幣)的學費,除此之外還有一年15000新臺幣(約3300元人民幣)的住宿費,小古憑借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和良好的同學基礎(chǔ)獲得了學校所有的獎學金和助學金,這些獎勵正好能夠沖抵巨額的學費。同時小古還在學校的行政崗位做志工,在學校旁邊的賽百味快餐廳做兼職服務生,兩份兼職不僅能幫助小古交齊學校的住宿費,同時還能夠補貼自己的生活費,一年下來,小古幾乎沒有向家里要過一分錢。除此之外,小古還參加了逢甲大學的羽球社團,而且還是球隊中的主力,經(jīng)常代表學院參賽,時常因為練球很晚才回來,而第二天往往又得早起上課或兼職。在我的印象里,小古的睡眠應該嚴重不足,然而每次見到他,他都精神抖擻。
與小古溝通,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單純、樸實的學生,雙眸明亮,給人一種一眼即可窺及內(nèi)心的感覺。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喝酒,小古二話不說先干了半瓶,這頓時令我目瞪口呆,行動間透露著一種東北人的豪爽。問其原因方知是因為他打完球口渴,所以把啤酒當成解渴的飲料。小古坦言自己不會喝酒,不是酒量不行,而是不懂酒桌上的規(guī)矩。那晚我給他講了許多“喝酒禮儀”,他聽得入神。由于學習成績好,每到期中、期末,小古就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每晚都會有同學來宿舍請教小古,從微積分到基礎(chǔ)化學,小古似乎樣樣精通,平時話不多的他講起題來頭頭是道。不過也有遇到難纏的問題,如果實在不會,小古也會虛心請教別人或者第二天問老師,從不會不懂裝懂。小古坦言自己家庭條件不如別人富裕,且私立大學學費很貴,所以自己必須比別人辛苦一些,不過日子久了這種節(jié)奏也會慢慢習慣的。
耕毓?中興大學財經(jīng)系大二學生
耕毓是我在證券投資課上認識的,他是中興財經(jīng)系的學生,由于家在逢甲所以經(jīng)常來這里聽課。耕毓可以說從不缺席任何一堂課,這門課對他來說純粹屬于興趣愛好,沒有課堂作業(yè)的要求,也沒有考試的壓力,但他就和正常選課的學生一樣,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步地完成課程作業(yè),課下還主動和老師探討問題。只要老師在課堂上提到有關(guān)課程的好書和經(jīng)典文獻,課下在圖書館準會碰到他。耕毓對財經(jīng)充滿熱情,他希望能夠把大學生活過得充實。
每到課后,耕毓都會和我討論有關(guān)財經(jīng)方面的話題,或許因為我比他年長,學習閱歷更長的緣故,耕毓每次都不會打斷我的講話,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與他交談,我感覺他內(nèi)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于當時普受大家關(guān)注的ECFA以及大陸和臺灣的經(jīng)濟往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一直認為兩岸更深層次的交流是大勢所趨,他也一直希望有機會到大陸工作。
瓚軒?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大三學生
瓚軒可謂純正的兩岸交流人士。他去過的大陸城市比我去過的都要多,從東北的沈陽、到東部沿海的南通、上海、杭州、廈門,再到西部的西安、蘭州以及云貴川的各個縣市,瓚軒沿途一邊享受壯美的大好河山,一邊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幾乎每個地區(qū)他都能點評幾句,談話間還時不時來幾句方言。與他聊天,真有種重回故里的感覺,親切感自不用說。
瓚軒的學校位于臺北的北部,憑借對臺北的熟悉,瓚軒為我當起了臺北導游。值得稱贊的是,瓚軒的旅行線路規(guī)劃能力強大,短短三天時間內(nèi),我就游遍了臺北最著名的景點。瓚軒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可以迅速地和新認識的朋友打成一片,臺灣朋友、大陸朋友、東南亞朋友,瓚軒都可以輕松地融入他們的談論話題中,非常自然,感覺像久違的朋友一般。與我們在一起,瓚軒的話題更是一籮筐,談到西安的兵馬俑,他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古代文明的燦爛和悠久;談到上海的外灘,他會不停地稱贊長三角奇跡般的經(jīng)濟增長速度;談到云南西雙版納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他又會不時地與臺灣少數(shù)民族做比較……期間他還會就自己旅行中遇到的問題與我分享,像各地方言的用法、各地少數(shù)民族的習慣、西北地區(qū)豪爽的民風等,從他的眼神里可以發(fā)覺,他對大陸文化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的這種好奇心終究驅(qū)使他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他決定延期一年畢業(yè),大四專程到中國人民大學交流學習,在北京感受首都的文化內(nèi)涵,領(lǐng)略首都的風土人情。的確,海峽兩岸人民本是同根生,大家的感情是連在一起的,兩岸的文化交流在未來將會愈加頻繁和廣泛。
益雯?靜宜大學企管系研一學生
我有一門專業(yè)課是由靜宜大學的方教授講授,益雯是方老師的學生,每次都會隨方老師來逢甲上課。每次上課,益雯都來得非常早,對我這個班里唯一的大陸學生也非常熱情。益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自己的導師非常關(guān)心。
方老師是靜宜大學的教授,來逢甲大學做兼職教授,靜宜離逢甲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平日是下午兩點上課,方老師最遲1點就得從靜宜出發(fā),有時時間趕不及,甚至不吃午餐。得知老師午餐沒吃,益雯便會在課前把糕點為老師準備好。由于方老師是兼職教師,因此沒有固定的休息室,課間休息時,老師常一個人在陽臺抽煙。為了不讓老師感到孤獨,益雯會經(jīng)常去找方老師聊天,我也一同去過幾次,從學術(shù)到生活、從學校到社會,話題內(nèi)容輕松隨意,但是仍然會令我感到有所收獲。記得《南方窗》前主編朱學東先生講過這樣一句話:與人交流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社會實踐。的確,與益雯、方老師聊天,我可以了解到許多平日不常見的問題,像百姓的生活習慣、研究生的教育等問題,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實踐?
臺灣的6月,烈日當頭,時常有陣雨客串。期末考試即將到來,昭鴻和德芬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這一學年的社團活動,投入到期末備考之中;小古更是忙碌于自習室、圖書館和打工餐廳之間;耕毓還是那么用功,期末階段更是開足馬力,努力一搏期待有個好成績;瓚軒的課程較少,但還是要應付幾門考試;益雯正在趕著做方老師的期末報告。大家隨著期末的到來,各自投入到緊張的沖刺復習中,平日的閑情逸致已經(jīng)在這個酷熱的6月全部融化在緊繃的備考節(jié)奏之中,做題、看書、查資料此時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活的重心。這就是我身邊的臺灣同學,他們沒有所謂的新潮、前衛(wèi)、時尚,更多的是樸實、純真、善良以及一顆充滿關(guān)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