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監獄B區8號牢房里關押著兩個犯人,一個叫張旭東,另一個叫李海濤。兩人都是三年前入的獄,都是二十六歲,身高也都是一米八。尤為奇巧的是,兩個人的相貌極其相似,那個鼻子那個眼,那個眉毛那個臉,簡直就像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兩人往那兒一站,活脫脫一對孿生兄弟。
張旭東家住東嶺村,三年前與人發生口角,失手將人打死,因過失傷人致死罪獲刑三年六個月。
李海濤家住石砣子村,三年前的一天,和媳婦春蘭去集市賣雞,一個叫胡老大的地痞買了雞不但不給錢,還對有幾分姿色的春蘭動手動腳。李海濤上前解勸,被胡老大打了個烏眼青,還抽出刀要扎李海濤。盛怒之下,李海濤奪過刀來,將胡老大捅死,因此被捕入獄,判了四年。
張旭東、李海濤一前一后進了監獄,關進了同一個號子。兩人剛一見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時愣住了,幾乎異口同聲地指著對方說:“像、太像了!”不禁哈哈大笑。就連管教們也感到新奇:真是天上難找地上難尋,不是雙胞胎酷似雙胞胎。
兩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說到各自的境遇,更是惺惺相惜,同病相憐。二人都把自己家中的情況詳詳細細地講給對方聽,就連夫妻間的那點隱私也不隱瞞。有點吃的用的,兩人更是不分彼此,共同分享。慢慢地,張旭東和李海濤的家人也都知道了他們的事。兩人還商定,出去以后就當親兄弟走動,共同干一番事業。
光陰似箭,一晃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張旭東由于在獄中表現好,獲六個月的減刑,明天就要出獄了。兩個人都非常高興。張旭東對李海濤說,一定去看望他的老娘和媳婦。臨走還再三叮囑李海濤一定要好好接受改造,爭取早些出去。
第二天,天光大亮,張、李二人還在沉沉睡著。管教來了,將門打開。張旭東從床上爬起來,揉著惺忪睡眼說:“睡得真死,咋這么快就天亮了。”
管教說:“張旭東,收拾好了沒有,你媳婦來接你了。”
張旭東一邊穿衣服一邊說:“沒啥好收拾的,就一個破包,拎起來就走。”說著,沖李海濤喊道:“海濤,我這就走了,你起來呀!”可連叫了幾聲,李海濤一點反應也沒有。
突然,張旭東大叫一聲,倒退好幾步,吃驚地睜大眼睛,語無倫次地說:“海、海濤他……他沒氣了!”
管教也大吃一驚,忙過來匆匆看了一眼,急急忙忙跑了出去。
工夫不大,來了一幫人,有個穿白大褂的上前摸了摸脈搏,又扒開眼皮看了看,說:“已經死亡。”
出了這樣的事,同住一室的張旭東肯定成為第一嫌疑人,在事情還未弄清楚之前自然是不可能離開的。張旭東對前來接他的媳婦桂香說:“你先回去吧,等我處理完了就回去。”
張旭東被帶到審訊室。管教員對張旭東道:“說說怎么回事?”
張旭東一臉的茫然:“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昨晚睡覺的時候還好好的,誰承想今天早上就……”張旭東就把得知出獄的消息后兩人如何高興,怎樣徹夜長談等等講述一遍。
管教又問:“李海濤有沒有什么異常的地方?比如說身體、情緒等。”
張旭東沉吟了一下,說:“身體倒沒發現有什么不對。情緒么,只是李海濤見我要走有些低落,也很傷感,說我走了他就沒意思了。噢,對了,他還嘆了幾大口氣,說胸有點悶。別的,沒有什么發現。”
很快,現場勘察和法醫鑒定的結果都出來了,死者沒有外力致死的痕跡,鑒定為突發性心肌梗死。
李海濤的老娘和媳婦春蘭接到音訊,急忙趕來,哭得死去活來。張旭東也是頓足捶胸:“海濤啊,我的好兄弟,你怎么說走就走了呀!咱倆說好了,我在外面等你回來,好好干點事,可你卻撇下我一個人走了呀!”令聞者無不動容。
張旭東回到家后,大門不出二門不進,整天悶在屋里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他對媳婦桂香說自己身體虛弱,心情不好,需要靜心休養一段時日,謝絕任何人前來探視。就這樣過了幾天,張旭東說要去石砣子村看望李海濤的娘和媳婦。桂香一笑,說:“看你坐臥不寧的樣子,早就該過去看看了。”
東嶺與石砣子相距也就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到了李海濤的家,他輕輕推開大門。李海濤的娘正在院中,見到張旭東,忘情地叫道:“海濤,你可回來了!”張旭東鼻子一酸,強忍淚水說:“大娘,是我,張旭東啊!”海濤娘擦著淚水說:“孩子,你和我兒海濤太像,太像了。”
這時,海濤媳婦春蘭也從屋里出來了:“是張哥來了呀,進屋吧。”
望著面容憔悴、身體瘦弱的春蘭,張旭東心中一陣酸楚:“春蘭……弟妹,你瘦多了,可要保重呀!”
春蘭凄然一笑:“謝謝張哥,我會的。”
張旭東轉向海濤娘,說:“大娘,我和海濤情同手足,海濤走了,我就是您的兒子。我不但要照顧好您的生活,還要給您養老送終。我會經常來看你們。”扔下一百元錢,張旭東走了。打這以后,張旭東隔三岔五就來看望婆媳倆。
時光荏苒,轉瞬半年過去了。一個星明月朗的夜晚,桂香依偎在張旭東的懷里,柔情似水地說:“旭東,你說咱倆怎么樣?”
張旭東一怔,隨即緊緊擁住桂香,說:“挺好的呀,就像這樣。”
桂香幽幽地說:“可是,有件事你不該一直瞞著我。”
張旭東一個激靈,松開雙手:“你胡說什么,什么事我瞞你了?”
桂香一字一頓地說:“你不是張旭東,你是李海濤!”
猶如晴空打了個霹靂,張旭東“呼”地一下坐起來,驚慌失措地說:“桂香,你、你瘋了!這樣的玩笑也能開?!”
桂香卻神態自若,笑著把張旭東按倒,依然柔柔地說:“看把你嚇的。其實在第一天和你睡覺的時候我就發現不對。”她用手指點了點張旭東的大腿,“旭東左大腿根部有一塊銅錢大的黑痣,可你沒有。”她又用手在張旭東的小腹輕輕地撫摸著說:“旭東并沒做過闌尾手術,而你的右小腹處卻有刀疤。這些隱私的地方只有夫妻才能曉得,外人是很難知道的。還有,你一回來就屋不出門不邁,說是靜心休養,實際是怕與外人接觸露了馬腳。我說得對不對?”
張旭東再也躺不住了,頹然坐起身,沮喪地說:“對,你說得沒錯。既然你已經知道了,也就不用瞞你了,我的確是李海濤。”
桂香也將身坐起,輕聲細語問道:“那你說說,你是如何頂替張旭東出來的呢?”
于是,“張旭東”便講述了事情的原委……
那天晚上,張旭東顯得異常興奮,他拉住李海濤說呀講呀,恨不得立馬就回到家,直嘮到夜半更深兩人才睡下。不知過了多久,睡夢中的李海濤迷迷糊糊似乎聽到張旭東哼了兩聲,也沒在意。天將亮的時候,李海濤起來小解,完事后不經意向張旭東的床上瞥了一眼,見張旭東頭歪在一邊,一只手耷拉在床沿下。李海濤過去想給他正一下,可到了近前才發現,張旭東已沒了呼吸!
李海濤直嚇得魂飛魄散,慌慌張張跑到門口就要喊人。剛要張嘴,他猛然心頭一動,一個念頭在大腦迅速閃現:我和張旭東長得一模一樣,就連管教都時常弄錯,在這個時候張旭東突然死了,這不是天賜良機嗎!我何不趁此機會冒充張旭東蒙混過關,逃離牢獄。想想在獄中的三年時光,真是度日如年,如果失去這個機會,自己就還要在獄里關上一年多,可怎么熬啊!
李海濤決定鋌而走險。
他把張旭東搬到自己的床上,擺成睡覺的樣子,然后自己躺到張旭東的床上,懷著一顆“砰砰”亂跳的心,靜靜地聽著外面的動靜。直到管教打開門,李海濤才裝出一副剛睡醒的樣子,從床上爬起來……
李海濤講完這些,低眉垂目,喃喃道:“我把事情都說了,愿打愿罵隨你。你去舉報也行,我毫無怨言。”
桂香勾住李海濤的脖子,情意綿綿地說:“瞧你說的,我要想舉報還能等到今天嗎?只要你對我好,咱倆好好過日子,就當什么也沒發生。”
李海濤說:“我欺騙了你,又占有了你,難道你真的不恨我?”
“恨什么,我喜歡,我愿意!”桂香把頭埋進李海濤的懷里。李海濤撫摸著桂香的秀發,深情地說:“我謝謝你。但這事只能是你知我知,以后還要叫我張旭東。”
一天,桂香對李海濤說:“有段時間沒去石砣子了。今天去看看吧,我也去。”
從石砣子回來,桂香就滿腹心事。憔悴的春蘭,病懨懨的老娘,那無助、渴望的眼神,總是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桂香問李海濤:“你娘和春蘭是不是已經知道了真相?你是不是把事情都告訴了她們?”
李海濤說:“既然你都能看出來,生我養我的媽,朝夕相處的媳婦能看不出來嗎?”
桂香說:“那你打算怎么辦?”
李海濤說:“那還能怎么辦,事已至此,只能繼續這樣下去了。我娘和春蘭那邊,我時常過去看看就是了。”
一陣沉默過后,桂香說:“看到她們娘倆那個樣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子不能認,有夫不敢留,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再說了,我看你也時常發呆,好像也有難言之隱。海濤啊,就不要都受這種折磨了,我看你還是回去吧。”
李海濤說:“那怎么能行。一來那樣做對不起你,二是我一旦回去了,豈不是告訴別人我不是張旭東,麻煩可就大了。” 桂香沉默著,沒說話。
第二天清晨,李海濤一覺醒來,抬頭看看窗外,天剛蒙蒙亮。再看看身邊,不見了桂香的身影。好長時間還沒見桂香回來,李海濤便穿上衣服下了地。猛然間瞧見桌上放著一張紙,信手拿過來,原來是一封信。
海濤:
我走了,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我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在是不得已。回想你來的這半年,給我帶來了許多的溫馨和快樂,即使知道了你不是張旭東,我也依然珍愛這份情。我想象著就這樣下去該有多好。可是,自打去了幾趟石砣子,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看到老娘和春蘭的哀愁、痛楚,我的心也在隱隱作痛。捫心自問,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太沒有情理了?盡管責任不在我。為此,我幾次勸你回去,可你執意不肯。但我還是看出了你的憂郁、苦悶。
思來想去,最后決定,我離開你,離開這里。只有這樣,才能使你與家人團聚,才能使你不再憂傷,才能使你不再過那種膽戰心驚的日子。
我走了以后,你一定要去政府自首,講明事情的真相,求得政府的寬大和諒解。那樣,可能會對你做出相應的處理,但你會心安理得地活在世上。我相信老娘和春蘭也會理解你。
我走了以后,你千萬不要去找我。到哪里去,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你更不必擔心我,我是不會做出蠢事、傻事的。
還有,這間土房和一些破爛東西,你就看著處理吧。
再見了,海濤,我會永遠記得你!祝你和你的家人生活快樂,美好幸福!
李海濤看完信,早已是淚流滿面,他沖出屋去,奔上一個小山梁,向著茫茫的夜空高聲呼喊:“桂香,你在哪里?桂香,你不要走,你回來呀!”
不遠處的密林中,桂香聽到呼喊,停下腳步。她在心中默默地念道:“海濤,原諒我吧,為了你和你家人的幸福,我只能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