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現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三篇文章都研究了六國滅亡的原因:蘇洵認為弊在賂秦,蘇轍認為弊在失策,而李楨認為弊在沒有秦國的條件卻欲為其之所為。
蘇洵本意在于古為今用,總結賂秦致亡的經驗教訓,批評北宋王朝對外妥協以求茍安的外交策略。因此第一段便把六國作3—3分,第二段概括寫賂秦的三國如何削弱抗秦的整體力量,第三段分別寫不賂秦的三國怎樣或妥協或戰敗地同歸于盡,以便最后通過綜述達到諷喻的目的。
與蘇洵把七國作3—3—1的劃分不同,蘇轍則作4—2—1的劃分;從而說明韓魏梁國最終屈服于秦國的威壓而成為秦國向東方進軍的跳板,乃是東方四國不采用“厚韓親魏以擯秦”的策略所致。
所以,他們在文章最后總難免通過“如果”來設想:如果形成三加三對一的格局,如果形成四加二對一的格局,換言之,如果將合縱進行到底,那么也許歷史就會改寫。——而正是在這一點上,李楨堅持反對的態度。
他認為:六國都想為秦國之所為,連打著合縱牌子混飯吃的蘇秦都預料縱約之說不可保,而且事實紛紛證明了這一點;再說,即使秦國成功了,還不是弱肉而強食、強極而稱帝,稱帝而惡極、惡極而速亡嗎?——所以,他不在“如果”上做文章,而是一言以蔽之:圖久遠者,莫如提倡仁義,貫徹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