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具有較強的雜種優勢,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雜交棉,是進一步提高棉花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效益、實現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20世紀初,魯棉研15號、中棉所29號等表現突出的抗蟲雜交棉品種的育成,在生產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雜交棉的發展。但隨著棉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制種成本急劇上升,靠手工制種的雜交棉發展模式已到了極限,迫切需要在制種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利用棉花雄性不育系雜交制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自1965年Meyer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異常棉和亞洲棉胞質不育系以來,國內外先后育成哈克尼西棉、三裂棉、陸地棉等細胞質不育系并實現了其三系配套。但在選育強優勢胞質不育三系雜交組合方面,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