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回顧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創建、發展農業科技觀光旅游業的過程,分析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對該產業進行了前景展望,并進一步提出了加快這一產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科技;旅游;結合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04-0119-03
隨著收入增加、閑暇時間增多、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農業旅游業應運而生。
農業科技旅游是更高層次的農業旅游,它以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各種農業科技資源為吸引物,融參觀、考察、學習、娛樂、購物等活動于一體,最終滿足旅游者增長知識、開拓視野、豐富閱歷、休閑娛樂等旅游目的,是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煙臺農科院創建出的很多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和新品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同行、農民以及外國友人前來參觀考察和學習,農業旅游的雛形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科研和旅游事業相結合模式,逐步建成一個以瓜果花菜為載體,以“農業科技旅游”為主線的獨具特色農業觀光旅游景區——煙臺農業科技旅游博覽園(簡稱“農博園”)。
1 農博園創建發展歷史回顧
1.1發展背景和優勢
農業科技旅游依托的是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煙臺農科院是以應用研究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在全國農業系統1077個獨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開發綜合能力評估中排名第32位,列全國505個同級農科院、所第3名,山東省第1名,獲得科研成果獎160項,其中國家級發明獎、科技進步獎16項,省部級獎58項。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糧油作物、果樹、蔬菜、植保、農產品質量檢測、園林花卉、農業生態等21個學科。建設有種質資源庫、果樹資源圃、人工氣候室、育種實驗室、高檔智能連棟溫室等科研設施,擁有先進的種植方式和種苗等等。雄厚的科研力量可以確保源源不斷地推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向游客展示。
煙臺市是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農博園位于煙臺市著名的內外夾河之間,204國道從門前經過,同三高速、繞城高速、機場高速路均直通農博園,距萊山機場、煙臺火車站、港口碼頭均只有12公里的路程,位置適中,交通方便。
在充分利用農科院原有設施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和旅游市場需要,經煙臺市旅游主管部門批準,由煙臺市農科院規劃設計,全院干部職工多次組織義務勞動,僅用四個月時間正式建好農博園一期工程,建設費用和啟動資金相對較少。2002年5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立即在煙臺引起轟動。
1.2規劃、建設與推廣
農博園的規劃建設始終堅持以“農業科技旅游”為主線。一是對農科院環境進行全方位、大規模的綠化、美化、凈化;二是對科研實驗設施及生產溫室、大棚進行適當改造,以適應觀光旅游的需要。大多景點是在農科院原有項目資源的基礎上動工興建的,如利用蔬菜研究所的資源優勢建成珍奇瓜果園、果蔬觀賞采摘園、立體無土栽培蔬菜園、科普知識園;利用花卉研究所的科技優勢建成百花園、高檔花卉園、世界國花園;利用果樹研究所的科研優勢和資源圃建成熱帶水果園、水果采摘園、觀光果園、克隆苗木館、果品儲藏館等16個綠色景點。所有的瓜果、花菜、樹木、農作物等都配以說明標識牌,標明品種、屬性、原產地、功能、栽培要領及注意事項等,大大提高了農博園景點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三是穿插點綴一些綠色長廊和休閑娛樂設施;四是增建一些與旅游相配套的服務設施,如:餐飲中心、急救中心、全自動化洗手間等;五是培訓相應的旅游服務和管理專業隊伍;六是對農博園進行適當的形象包裝并對外進行宣傳和推介。
1.3成就和效益
農博園自開辦以來,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景區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成為煙臺市區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區,填補了煙臺市乃至山東省農業科技旅游的空白,先后獲得“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十佳工農業旅游景區、山東省公眾最喜愛的十佳鄉村游景區、煙臺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煙臺十大旅游景點、煙臺市民推薦的99個亮點之一”等榮譽稱號。
通過旅游形式,農博園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個休閑游玩、參觀學習、開闊思路、學習致富經驗的好地方,使更多的人了解到科研事業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相信科學,依賴科學。農博園成為煙臺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為境外、國際友人了解煙臺農業提供了展示平臺。
農博園的成立使科研與旅游事業相互促進,相互結合,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博園不僅在煙臺當地引起轟動,還吸引了周邊地市以及全國各地的休閑度假人員、農業考察團隊,新西蘭、日本、荷蘭等國外的旅游團隊也紛紛前來參觀考察。開園以來共接待海內外游客一百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五千多萬元。
通過興辦旅游,農博園不僅自身經濟效益顯著,還加快了農科院科研成果的開發轉化速度。每年銷售花卉20萬株、果樹苗木50萬株、種子150萬千克,安置下崗職工100多人,解決了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周邊地區交通、餐飲、住宿、商品購物等第三產業的同步發展,實現社會效益3億元以上。
2 農業科技旅游的發展前景
2.1國內外發展現狀
在歐、美發展國家,農業旅游的歷史已達百年以上,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被稱為“第六產業”。在我國農業旅游剛剛起步,但發展迅速。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這標志著我國旅游重點正在從城市轉向農村。專家因此指出,農村休閑旅游正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需求,必將帶動農村服務業的大發展,應該及早抓住這個商機。國外農業科技旅游開展的相對較早,至今已有幾十年的發展史,而我國真正的農業科技旅游幾乎沒有。
2.2科研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環
煙臺農科院以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為支撐興辦旅游產業,既加速了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究推廣,又從經濟上反哺科研,使科研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環,為科研事業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推廣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
2.3農業科技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旅游是一個朝陽產業,農業觀光旅游將是21世紀世界旅游的主旋律,而農業科技旅游是其中更高層次的、最有潛力的部分,必將成為旅游市場的新亮點。科技旅游集知識性、教育性、觀賞性于一體,使游客在觀光的同時普及科學知識、增長見識、開啟心智。科技旅游景點與名山大川自然景觀不同,主要通過展示獨特的高科技成果及其產業化魅力贏得游客,刺激游客的好奇感,增加獵奇的欲望,從而迎合了游人的需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科技旅游在未來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3 存在問題和措施
3.1宏觀調控,合理布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近幾年,農業旅游項目一哄而上,盲目跟從,但有規模、上檔次、效益好、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的項目并不多。相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整體規劃,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使我國農業科技旅游朝著高起點、規范化、可持續的健康方向發展。
3.2因地制宜,節約開支,突出特色
由于盲目開發,互相雷同,導致一些農業旅游項目投資過大,技術含量低,經營成本高,科技景觀不能推陳出新,效益很難收回。應立足本地本單位實際,突出特色,融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開發能滿足游客物質和精神需要、參與性強、適應面廣、科技含量高、產品生命周期長的項目。
3.3加強服務意識和宣傳力度
旅游經營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從而規范旅游行業管理,樹立品牌意識。同時,作為農業性質旅游景點,其知名度不及風景、歷史名勝,還應與管理部門、旅行社及相關景點緊密合作,統一擴大對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