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我國游艇制造產業發展形勢良好,但也面臨國際企業競爭、自主品牌缺失、專業人才短缺和經濟實力不足等諸多問題,游艇企業應加強合作交流,堅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內外并蓄的人才戰略,創造一切機會吸引投資拓寬融資渠道,才能在競爭中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游艇;制造業;現狀;對策
Difficul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ANG Xiao
(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hanghai 2016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yach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fast, but they are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etition, lack of private brands, professional talent shortages and financial inadequacy.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reate private brands, carry out correc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o attract professionals home and abroad and invite more investment.
Key words: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ifficulties, Recommendations
1發展歷程和現狀
我國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幾十年緩慢的發展過程,直到本世紀初才出現游艇工業闊步發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產供公園、人工湖及海邊用的玻璃鋼劃槳艇、機動小艇和機動游覽艇,玻璃鋼建造技術的引進是那一階段的主要標志,發展相對緩慢,還沒有真正進入私家游艇領域。進入80年代,沿海和內陸一些游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料加工與外商合資合作,以OEM(貼牌生產)為主要形式,開始生產各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游艇,包括豪華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隨著休閑經濟的升溫,大量世界游艇企業選擇以獨資、合資、合作的形式來華建立游艇制造企業,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也看好游艇產業,進軍游艇制造領域,在游艇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產品類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暫的金融風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游艇產業也未能幸免,國內的游艇制造業及時調整戰略,轉換思路,吸取經驗,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邁進[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玻璃鋼復合材料船艇制造企業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廣東與福建、海南島珠三角地區,湖南、湖北、重慶等中西部的地區,大連、天津、威海、煙臺等環渤海灣與北方地區,江浙滬的長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廣州、深圳地區有知名游艇生產廠近20 家,常州地區有知名企業30 多家。2007年年銷售收入1 000萬以上的企業就有28家,其中廣東有12家。目前,廣東的珠海、深圳和東莞,江蘇的常州、無錫、蘇州,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為我國游艇工業的重要基地。
從近幾年我國游艇產業的銷售收入、出口交貨值、出口額等指標來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見,我國游艇產業同造船業一樣也是外向型產業,其市場主要在國外。我國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最主要的是美國、香港地區和澳大利亞,還有英國、挪威、法國、俄羅斯、荷蘭、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幾年,中國游艇制造企業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萬艘,即使在金融危機還在深度影響著世界經濟的2009年仍然有177萬艘的出口。出口金額也幾乎以同樣的比例在增長。
2面臨的問題
2.1 國際企業的競爭
國內的游艇制造企業有的是大型國有企業開辟新領域投資建設,如上海紅雙喜游艇公司,有的是傳統的造船企業轉制,如廈門翰盛游艇公司、無錫江陰東方公司,更多的是民營企業,如佛山寶達,珠海江龍,青島藍波,威海竹內,上海琺伊等,大約占到我國游艇制造企業的一半,當然還有外商投資和合資企業。中國的游艇制造雖然在摸爬滾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世界400億美金的貿易值,我們僅僅占了1/130,面對國際級的游艇制造企業,如美國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國圣斯克以及一些臺灣企業,我們的整個游艇制造產業在競爭中顯得還是相對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的游艇制造業發展,很多國內游艇企業在從事為國外知名企業貼牌生產或來料加工的工作,僅有少數企業買斷國外游艇品牌在中國的生產銷售權而進行自主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產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結果,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我們只能“蠶食”少得可憐的貼牌加工費,卻要看著外方合作商“鯨吞”設計、科技和品牌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遠離游艇消費中心、缺乏自主研發設計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業壯大的真正瓶頸,缺乏品牌才最為致命[2]。沒有自主品牌使我們很難在國際企業的競爭之中立足。雖然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們的制造技術完全可以駕輕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設涉及到整個行業、產品的質量、設計、市場推廣等諸多方面,游艇企業小打小鬧難有作為。
2.3專業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撐游艇產業未來持續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游艇產業需要有掌握前沿技術的技工和熟練工人、有具有國際眼光的游艇外觀和內裝設計人員、有服務意識的維修維護人才。然而,目前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矛盾比較突出。長期招聘的技工數量少,導致企業之間相互“挖人”的惡性競爭,而針對一些特殊工藝,國內又沒有技術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國外的游艇設計有專業機構,我國的游艇設計專業人才少,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國內企業只能聘請外籍人士,大部分從新加坡、美國、香港等地聘請。由于游艇產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國內有眾多船舶、海運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院校,鮮有開設游艇專業和課程,導致我們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特別是維修維護人才的培養,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3]。
2.4經濟實力的不足
國內游艇制造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進軍國內外游艇市場方面表現出了積極開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數企業依靠自有資本,融資渠道不暢。由于私家游艇此類商品不是公共消費品,市場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一旦經濟下滑,消費收緊,很多企業銷售不暢,訂單受挫,資金鏈斷裂,面臨虧損和倒閉的風險。由于這種行業發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風險投資融資也相對困難。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各種危機,游艇制造企業很難持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3對策建議
3.1加強合作團結作戰
游艇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必須摒棄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發展的行業環境,和諸多游艇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團結作戰,才可能避免惡性競爭。只有整個行業做大做強,才會有企業的長足發展。
游艇企業可以通過協會這樣的平臺加強交流,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及時了解產業鏈的配套信息,參加國內外的各種游艇展覽會,了解最新的市場發展趨勢,尋找新的需求和發展空間,在聯合采購談判中爭取主動權。同時,通過協會的力量,可以進一步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養、招商引資、稅收、法規法律方面的優惠政策,為整個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樹立品牌戰略意識
游艇是海外舶來品,以中國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級的豪華游艇,很難在世界市場上擁有立足之地。因此,作為中國游艇制造企業要擁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遠矚,緊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場,在對游艇和產業的認識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樹立自主品牌,堅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設之路。
在國內,要狠抓內功,提升企業自我管理能力,推動產品結構的升級,尤其要在產品設計和質量上面做文章,用一絲不茍的態度和一流的產品品質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在國外,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開辟歐洲、美國和亞洲等消費市場,在獲得市場關注后,建立起營銷網絡,對特定的客戶群體進行品牌營銷,逐步樹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設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短期的資金投入或是廣告只能風光一時,因此,樹立品牌的道路還應該步步為營,持之以恒。
3.3推行內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國內游艇企業應該以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納人才、發現和培養人才,盡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機制,帶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大膽從國際上引進“外才”,涉及管理、技術、品牌和營銷等各方面。通過“借腦”,加快提高國內游艇設計、制造和服務水平,提升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同時,企業也應為來自國外的設計、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逐步積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軟實力。
當然,解決人才瓶頸問題的根本,還在于立足本土“育腦”,構建游艇產業專業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專業的技能型人員,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不能一味靠引進海外技術和人才,而應該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培養新人,創造新技術,走自主研發的道路。
另外,可以嘗試“訂單培養”的模式,形成以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政、校、企三方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聯合辦學機制,培養一批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盡早解決游艇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3]。
3.4 創造一切機會拓寬融資渠道
頭頂中國“游艇第一股”光環的珠海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在發行市盈率高達96倍的情況下首日漲幅仍達到17.38%。嚴格意義上講,游艇業受到資本市場關注,并不是始于太陽鳥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設計為主業的創業板企業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發展公司[4]。兩創業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業頗感振奮,也為中小型游艇企業的融資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
借用資本市場,走資本經營之路,企業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強。擁有一定高新技術的游艇企業不妨創造條件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尋找機會,也可以在適當的階段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或風險投資。當然,任何融資渠道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稅收政策、中小企業的貸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審批等等都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游艇制造企業可以聯合起來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 上海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09 -2010年中國游艇產業發展綜述報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
[2] 甘豐錄.游艇企業小打小鬧難有作為[N].中國船舶報,2007,4,27
[3] 王進.游艇人才儲備勢在必行 [N].中國船舶報,2009,2,11
[4] 何欣榮,龔雯. 搜索結果中國資本市場涌動“消費升級”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20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