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是人類的聚集地和活動中心,大約40%的人口和資產都集中在僅占10%的全球面積上。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土地資源稀缺與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圍填海成為解決沿海地區土地結構性短缺的主要方法?,F在,圍填海作為一項重要的海洋工程,已經成為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間和生產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
許多國家都是填海大國。日本填海面積約占全國面積33%,面積為12萬平方公里。其四大工業地帶,包括東京灣、大阪灣、伊勢灣和北九州市都是在原有的海灣基礎上通過圍填海建設的。日本圍海造地工程主要是經濟杠桿所決定。陸地土地價格昂貴加上舊城區改造缺乏必要基礎結構,導致內陸建設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圍海造地的造價反而相對低廉。新造陸地為日本工業騰飛,提供了位置優越的建設用地。荷蘭填海面積約占全國面積20%,面積為66萬平方公里。荷蘭圍填海已有800多年歷史。圍填海之初,全國大約80%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荷蘭早期圍填海的主要目的是防洪防潮,與水災抗爭。通過圍填海工程,不僅拓展了生存空間,也繁榮了荷蘭的海洋運輸業。韓國、新加波等國也都企圖通過圍填海解決土地稀缺問題。
我國也是圍填海大國,圍填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新中國成立后,圍填海高潮可分為四個階段。建國初期,圍填海的主要目的是曬鹽,其中長蘆鹽區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鹽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始第二次圍填海高潮,主要用于擴展耕地。此時,圍填海的范圍已從高潮帶擴展到中低潮帶,近岸灘涂開始大面積消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圍填海的目的轉變為人工養殖。圍填海范圍主要在低潮帶和近岸海域。由于人工養殖的管理不當,造成附近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海洋生態開始出現嚴重惡化。2000年后,我國進入第四次圍填海高潮。這一次圍填海不僅涉及沿海省市鄉,圍填海面積也遠遠大于以往。天津港計劃分期造陸50平方公里,大連長興島已圍海造陸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沿海省市共圍海造地約11900平方公里,占現有灘涂總面積的55%。
填海工程可以解決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也造成了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自然屬性的永久性改變。改變的自然屬性主要包括水動力條件減弱、海岸侵蝕、潮差減小。進而對圍填海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性破壞,例如自凈能力減弱、近海濕地面積迅速減少、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特殊生態系統消失、生物多樣性衰減等一系列問題。建國以來,我國累計喪失濱海濕地面積約21900平方公里,約占濱海濕地總面積的40%。近40 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衰減了65%,從420平方公里減少到146平方公里。同時,珊瑚礁面積也減少了80%。
自1988年以來,廣東省深圳市圍填海工程占用福田紅樹林鳥類保護區范圍內土地面積48.8%,共毀掉紅樹林31.6%。廣東湛江大規模填海造陸,使麻斜西海岸平均向海推進500多米,納潮量減少四分之一,水深平均下降1.5米。天津市濕地面積僅為50年前的1/11。福建省廈門市圍填海造成西港北部內灣淤積嚴重,南部外灣的沖淤能力下降。港區主航道的篙鼓海峽使廈門西港從“不凍不淤”轉變為“不凍常淤”。然而,“由海變陸”的生態代價往往被人們忽視。圍填海新增建設用地游離于全國宏觀調控體系之外,在客觀上助長了沿海地方政府的圍填海沖動,造成了海域資源的浪費。
荷蘭作為歷史上的圍填海大國,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圍填海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1992年6月,荷蘭開始實施“還地為湖”的計劃。這項計劃的成果積極,不僅恢復了自然景觀、緩解了泥沙淤塞,還明顯提高了地下水位,起到了天然水庫的作用。2000年以來,荷蘭又開始實施“退灘還水”計劃。目標是對內陸河流下游緩沖區和海洋潮水侵蝕緩沖區開發進行更為嚴格地評估。荷蘭在長期的圍海造地實踐中,建立了完善的技術體系和管理制度。包括規劃和計劃體系、圍海造地綜合評價技術體系、圍海造地及海岸工程施工和營運綜合損益分析以及公眾、政府和議會議事和審批制度等。
我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對圍填海項目進行環境評價。但是,在圍填海工程對生態環境的造成的損耗方面,目前很多內容仍限于定性和半定量評價中,如何定量評估生態系統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事實上填海造地引起海岸帶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發生了永久性改變,如營養儲存和循環、凈化陸源污染物、保護岸線和休閑娛樂功能等的完全破壞。只有在填海造地增加土地供給與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之間進行權衡,才能使海岸帶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Tips
填海造陸的好處
1.增加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產用地。
2.美化海岸線,改善沿海景觀。
3.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
填海造陸的壞處
1.破壞海洋生態。
2.過度填海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響船只航行。
3.產生凸堤效應,讓周邊的海岸線往內縮。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國海灘減少了約3.9萬公頃。
4.影響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