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著老將底薪的麥迪依舊在場上拼殺著。對于麥迪來說,得到一個打球的機會,遠遠比其他東西更為重要。無論是當年鳳凰振翅的高傲,還是如今虎落平陽的凄慘,畢竟有一些人和一些事注定出現過,就不會被遺忘。除了感天動地的36秒13分,干拔跳投無疑已經成為麥迪永恒的經典。
麥迪的跳投可謂飄逸、優美,正如他的人一樣,氣定神閑不溫不火,優雅自然,不像喬丹那樣氣宇軒昂,也不似科比霸氣十足。看麥迪的投籃簡直是一種享受,一種對籃球技巧的由衷欣賞。
論及麥迪的必殺招,自然是其賴以生存的干拔跳投。干拔是一種既需要標準投籃技術,還需要良好身體素質的投籃,它不僅要求投籃者有從腳掌蹬地、到膝蓋彎曲、再到突然舉臂等動作的一氣呵成,還要求投籃者在空中擁有高出手點、滯空時間長、后仰幅度大或高飄程度久等特性,我們同樣可以將其稱為表式干拔。
以麥迪2米06的身高出任得分后衛一職,自然在同位置中很難防守,如今由于腰部日傷的關系,麥迪很少強突籃下,而是選擇晃開防守球員,得以輕松的干拔。而麥迪的干拔往往來得很突然,當其運球攻至前場,或在前場三分線附近時,撥起便投,讓人防不勝防。
麥迪的干拔跳投出手點極高,故而他的投籃,基本上沒什么弧度或是說弧度很小,手感絕佳的時候,干拔便是一球接著一球進。他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麥迪可以一力承擔。當麥迪處于絕佳狀態時,也許只有神才能拉住他的手臂。
而麥迪跳起的位置并不固定,也就是說他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炮,甚至在三分線外,這也讓他的干拔無從防起。麥迪的于拔跳投,就好像一個導彈,隨時可能在對手的頭頂飛過,這也正是麥迪的可怕之處。
干拔跳投是麥迪最常用的攻擊手段,而這種投籃卻需要穩定的命中率來保證。,強起干拔往往以“打鐵”而告終,他的必殺絕技也因此遭人詬病。而七次被阻擋在季后賽第一輪的悲慘經歷,也讓麥迪的命運里多了一些悲情色彩、
技術特點
麥迪的動作看上去似乎不像艾弗森或科比那么炫,卻更飄逸、因為后兩人的動作特點是連續高強度變向運動,全身緊繃,速率高,持續久。體現在具體攻防上,就是他們主要靠連續持球動作,反復變向突破或左右晃動閃開防守得分。而麥迪往往沒有太多花哨的晃動,經常是直接閃開防守者干拔或切入籃下。其攻擊動作的主要特點,是一次性瞬間的突然變向運動。在起動前和起動后,身體都比較放松舒展,但在起動一剎那高度緊繃,瞬間完成加速。這種動作,就是古語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其特點就是突然切換運動模式,也許整個持球進攻過程沒有艾弗森或科比的強度那么大,但是突然性大,可預測性小,而且看起來非常優美。
麥迪的很多突破看起來都很霸道:也不晃動,也不變向,就那么往邊上一閃,直接;中進去了,這也是當年麥迪引以為豪的“聯盟最快第一步”。很多評論員都曾提到,麥迪的睡眼似乎麻痹了防守隊員,讓對方來不及對他的突然起動做出反應。其實不全是他的眼睛,主要還是他的瞬間起動太快又沒有先兆,而旦起動后,他的動作又很舒展,看起來不像是很快的樣子。
麥迪的攻擊模式缺點也很明顯
1、對肌肉損耗大。像艾弗森或科比那樣的連續高強度動作,盡管也要求肌肉緊繃,但同時要求保持柔韌性,所以在每一個瞬間,肌肉拉伸強度相對還是比較適中的。而麥迪這種在零點幾秒內突然爆發,對肌肉瞬間拉伸強度要求非常高,完了之后恢復松弛,過一會又突然緊繃,一場比賽反復來個幾百攻,對肌肉損耗非常大這與在城里比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對發動機的損耗更大是個道理。
2、對抗性差。麥迪在突破上籃騰空后,身體不像科比那樣緊繃,所以旦遇到身體接觸就無法保持狀態,容易改變出手動作或倒地受傷,這其實是他的攻擊動作特點造成的,瞬間高度緊繃的肌肉不能持續太久+所以騰空后就會放松,一旦遇到干擾,很難調整姿態或強行保持姿態。
3、由于前面所提到的原因,麥迪的突破路線還是比較有局限的,這也是其突破方面惟一的弱點即便這樣,商峰時期的麥迪依然沒人防得住。
實戰
1、麥迪在三分線附近側身拿球,把球放在胸前,防止防守者皮爾斯搶斷。無論是NBA球員,還是普通玩家,在持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球的保護,尤其是面對搶斷高手的時候,絕對不要將球暴露給防守人。
2、麥迪的右腳向前跨一大步,這時的皮爾斯只能稍微退后一步,防止麥迪突破,注意此時麥迪的中軸腳是右腳,但對于像我們樣的普通玩家來說,我并不推薦在圖2的情況下以右腳作為中軸腳對于右手球員來說,以左腳為中軸腳,無論是強側突破或是晃動投籃都是最有利的。
3、由于之前的一個跨步,創造了投籃空間,麥迪迅速收回之前跨出去的左腳,準備投籃。雖然已經做出投籃動作,但皮爾斯并不敢撲得太緊,因為皮爾斯知道,麥迪此前的所有動作都沒有運球,也就是說,如果自己貿然撲上去封蓋,那么麥迪很可能由投籃改為突破。注意皮爾斯的站位,這是當下比較常見的一種防守站位——在防守右手球員的的時候,堵住進攻球員的強側(右),放掉弱側(左),左手球員反之這種防守站位鞍之傳統的正面防守,可謂有利有弊,純憑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