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腦芯片到繪圖芯片,再到通訊芯片,王雪紅的30多家公司大多數屬于IT電子產業,組成了一條“全價值產業鏈”。如今,她的投資早已不限于高科技產業。
你也許不知道王雪紅是誰,但你可能在地鐵廣告中看到過HTC字樣,也有可能你手中正把玩著多普達品牌手機,倘若你對IT業了解的話,你應該知道全球三大芯片產商之一威盛電子——這些都是王雪紅一手創辦的威盛集團旗下產業的一部分。
這位笑聲爽朗、走路疾如風、喜好跑步的53歲女強人,是威盛集團的董事長,創業已經超過20年,如今她旗下擁有了超過30家公司、龐大的高科技產業鏈布局。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芯片設計公司威盛與智能手機品牌宏達電(HTC)。
為人低調神秘的她,近段時間頻繁的見之于媒體。由《福布斯》雜志在2011年3月公布的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王雪紅奪得了2010年中國臺灣地區的榜首,成為臺灣首富。
而王雪紅還有一個身份——“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兒。此刻你腦中是否浮現“富二代”形象?但王雪紅卻選擇遠離父輩蔭庇,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人生,“富二代”之于她,這么近那么遠。
自立門戶 不走尋常路
大學畢業后的王雪紅來到了二姐剛創辦的大眾電腦上班,負責銷售業務。因為初涉商海缺乏經驗,王雪紅曾被一個西班牙客戶騙走了70萬美元。性格倔強的她不得不飛到西班牙打官司討債,一折騰就是半年多。出乎意料,在那段困難的日子里,王雪紅居然順便開拓了大批的歐洲客戶。
而此時,王雪紅有了另一個念頭,“電腦主機上眼花繚亂的各種配件,幾乎找不到一個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的,錢都被別人掙走了。在美國硅谷,到處都是華人科學家在工作,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
1992年,王雪紅離開了大眾,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程。取出了所有的積蓄,再抵押掉自己的一套房子,王雪紅集齊了500萬元新臺幣,收購了一家小公司,改名為威盛。
彼時,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島內,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選擇了進入門檻低、資金鏈短、回錢快的代工工廠。但代工工廠的話語權往往比較弱,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來經營。幾經比較,王雪紅決定把電腦芯片組作為公司主營業務,開始了威盛電子的征程。
挑戰霸主 進攻其軟肋
芯片組的科技含量相當高,國際上只有英特爾等少數企業生產,在臺灣則是一片空白。
王雪紅曾在香港遇到全球芯片龍頭老大英特爾當家人安迪-葛洛夫,王興沖沖地告訴他:“我們要做自己的芯片組了。”“Cher(王雪紅英文名),我告訴你,你不該做這個,英特爾對芯片組的挑戰者將會非常嚴厲的。”葛洛夫似乎是好意相勸,但也是霸氣十足。盡管知道英特爾的分量,王雪紅內心依舊不服。
與世界巨頭的競爭由此開始,這也成為王雪紅之后十幾年來的從商主旋律。回到臺灣,王雪紅認真分析了形勢。彼時,威盛只是依靠大眾電腦的訂單維持生存,公司的全球員工加在一起還不到3000人,市值不足25億美元;而英特爾卻擁有8萬名精兵強將,市值相當于威盛的70倍。
面對實力的懸殊,王雪紅開始尋找突破口。英特爾的芯片組的技術更新較快,但是成本也較其他的競爭者高出許多。于是,王雪紅決定主攻中低價位市場。1995年底,威盛獲得了康柏的大量訂單,脫離了大眾電腦的庇護。通過努力,IBM、惠普等企業也先后成為她客戶,威盛同英特爾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到1997年,威盛發展成為僅次于英特爾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組供應商,1999年,曾一度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70%。
維權之爭 調整產品結構
皇天不負有心人,威盛電子芯片組產品取得巨大的成功,且個別產品的性能已經超過了英特爾的同步產品。但葛洛夫也沒有食言,英特爾嚴厲的“制裁”很快開始實施。由于在芯片組技術上無法在短時間內趕超威盛,英特爾采取了在全球范圍內對威盛展開專利訴訟的圍剿,要與王雪紅對簿公堂。
“英特爾是全球IT巨頭,我們是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他開口說我們侵犯了他的專利,即使沒什么依據,人家也會寧可信其有,客戶的信心開始下降,這就是英特爾手法所在,我們很被動,但是不服氣。”王雪紅選擇了抗爭,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應對英特爾的訴訟,
然而,官司還沒有結果,威盛卻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此時,顯卡巨頭英偉達也在主板芯片組業務上崛起發力,成盛遭受前后夾擊,業績每況愈下。2004年威盛虧損近50億臺幣,在全球芯片組市場的份額下降到不足30%,與此同時,威盛電子的股價也從600多臺幣一路下跌,最嚴重的時候縮水60%
5年的維權之爭,雙方終于在2003年達成和解:在未來10年的時間內,雙方互換專利。對于這個結果,王雪紅認為對威盛是有利的。
此后,為了避免訴訟麻煩,分散風險,王雪紅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同時開發CPU、GPU(圖形處理器芯片)、芯片組等多項產品,威盛開始逐步回暖。隨著2005年新一代CPU C7的發布,威盛在芯片組市場的占有率出現了強勢反彈,達到47%,威盛電子也已經和英特爾、AMD并稱為全球三大芯片制造商。
先知先覺 研發迷你電腦
領先對手的市場嗅覺和研發腳步正是王雪紅最大的優勢。因為提前布局,威盛比競爭對手更有機會;也因為提前布局,王雪紅成就了另外一只臺灣股王、世界級大企業——宏達電。
“我比較討厭筆記本,太重,但經常得看一些E-mail等。我就想,能不能做出一種東西來,可以隨身攜帶,又同時具備通話以及電腦的大部分功能,這樣我們出去的時候就不用帶手機、筆記本等那么繁瑣的東西了。”王雪紅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PDA、智能手機之類的東西連概念都還沒有,那還是1997年前后的事情。
于是,王雪紅將自己“討厭筆記本”的想法告訴了好友卓火土,問他愿不愿意做這個東西。有著深厚技術功底同時又對設計有著高度敏感性的卓火土對此一拍即合,“宏達國際”因此誕生,計劃生產一種迷你電腦(PDA)。盡管初期尚未被市場接受,而其虧損額一度高達10億臺幣,但王雪紅依然堅信自己的判斷。果然,到了2000年,當宏達電簽訂了為康柏和惠普生產PDA的合同后,逐步成長為世界最大的PDA代工廠商。
居安思危 布局智能手機
在危機中完善投入,讓自己的軟件與硬件超越對手;在危機中創新,為下一次市場機遇打基礎。PDA業務穩定之后,王雪紅又開始布局智能手機。
宏達國際基本上不接別人的代工訂單,甚至包括一些大型跨國手機巨頭,而是直接與電信運營商接觸,運營商根據自己的市場需求提出具體要求,推出個性化品牌,宏達則負責設計、研發、生產,運營商和宏達雙雙繞過了原來的中間商,不僅成本下降,而且對市場反應更加迅速。如此,宏達電的股價在短短一年半之內,從不到150元臺幣沖到1220元臺幣,打敗聯發科成為臺股股王。
宏達電在2009年創下了2500萬部的銷售量,各大手機廠商猛然驚醒,爭相推出智能型手機。智能型手機大戰的序幕揭開,而宏達電也遇到了比英特爾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強大對手,蘋果、諾基亞、黑莓……在2006年時王雪紅舍棄了代工訂單,毅然將宏達電轉型成品牌化企業,讓具備品牌價值的產品更富競爭力,利潤更為豐厚。
等智能手機大戰從技術戰進入到營銷戰、品牌公關戰的白熱化階段時,王雪紅又開始打價格戰,采取拉長戰線全面打擊的“機海戰術”,用不同價位和功能的產品,滿足不同層級的消費者。今天,宏達電已是全球最大Windows Mobile智能型手機生產廠商,而當初,它只是王雪紅與英特爾斗法之余做的一個“課外作業”。
廣泛投資 打造商業王國
2011農歷年前,香港無線電視TVB的一則公告震動了兩岸三地,王雪紅聯合“香港殼王”陳國強、美國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以86億港元成功購入TVB26%股權。農歷年后上班第一天,王雪紅再度出手,用25.5億元投資英國無線多媒體傳輸公司SaffronDigital與美國在線游戲公司OnLive。
素來行事低調不愿曝光的王雪紅不得不頻繁亮相媒體。在工廠界打造了一條全價值產業鏈的王雪紅,商業目光早已不限于高科技產業、酒莊、飯店、房地產、媒體都是她的目標。
在TVB之前,王雪紅曾有過一次進軍媒體的經歷,早在前些年臺灣中天電視臺出售時,王雪紅就已出過價,可以說,她對電視臺的興趣從沒有停止過。
只是這次低調入股的TVB獲利高峰已過,王雪紅會不會看走眼呢?NO!有分析說,入股TVB的整筆交易內隱含了開發價值高達90億港元的香港清水灣土地。而且,TVB手上還有每年賺進12億新臺幣的臺灣TVBS頻道,加上TVB握有廣東省九個城市落地權,未來整合后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已經是臺灣最有錢的人,當被問到還有什么人生目標與夢想時,她認真地說,“我每天長跑,定期打網球,下一個夢想是要成為90歲的網球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