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片頭總會出現“出品人”、“總策劃”、“監制”和“制片人”。有時候一個人的名字會在四個頭銜下面輪流交替,還有更生猛的大拿一人包圓,獨撐大局。那么,這四個頭銜具體要履行哪些職能呢?它們之間又有哪些交集和分工的不同呢?
先說出品人。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互動百科的解釋均為:“電影出品人也稱“制片人”(Producer),指影片的投資人。”
其工作職能是指: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制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有時候一部影視劇有很多公司融資拍攝,這種情況又叫聯合出品。
那什么是制片人呢?著名的電視劇制片人張紀中在接受采訪時給出這樣的解釋:“制片人是劇組的第一負責人,就像一個工廠,制片人是廠長,導演是總工程師,他只對藝術負責,制片人對一切負責。制片人的素質、心態直接影響到一部電視劇的品格。做制片人不需要你是專業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夠發現優秀的題材、本子、演員。”聽聽,責任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寬。
電視劇制片人在國內尚沒有一個明晰的定義,在目前的電視劇制作領域,制片人基本可以被分成兩類:第一類,角色等同于出品人,他們往往是制作公司的法人或實際負責人,比如華誼兄弟的王中軍;第二類則是以張紀中為代表的獨立制片人。
一個經常看國產電影的人,都會對“韓三平”、“韓小黎”、“史東明”、 “趙海誠”這些名字耳熟能詳。他們都在中國電影集團擔任重要職位,既是出品人,又是制片人,同時又擔任總策劃。哦賣糕的!
總策劃是干什么的?這又是個讓人一頭霧水的職位。所謂的策劃其實就是想法、創意、點子。比如今年是建黨90周年,幾個巨頭(出品人和制片人)圍坐一起想著怎么鼓搗出一部賣錢的獻禮片。故事受意識形態的影響,不可能多出彩,不如利用中影的平臺優勢,網羅內地所有一線小生和當家花旦,再引進一些港臺的老戲骨,即使拍出來不好看也沒關系,沖著史無前例的春晚級明星陣容,觀眾也會排隊買票,你就是不想買票也不行,屆時上映,中影可以利用江湖地位壟斷所有院線,票房一定財源滾滾。你說這個策劃得好不好?
所以,出品人、總策劃和制片人,基本都是一個人。那么為什么要混淆視聽呢?我是這么理解的,大人物要出席各種場合,不能總是一套行頭,得需要各種不同的“馬甲”。比起那些吃體制內吃空餉的人來說,韓三平每年要出品上百部電影,可算鞠躬盡瘁。
就剩下監制了。監制的職業也不清爽。監制通常受命于制片人或制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制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監制”這個詞有一股濃重的香港味道。內地以前似乎沒有這種叫法,有“制片主任”這個職位,但和監制的職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聽起來是國有制片廠時代的官本位頭銜。如今港人北上討生活,兩地電影術語兼容在一起經常打架,加上內地的娛樂產業一直沒有明晰的法則和健全的環境,就更說不清誰的具體的分工了,監制、制片人、出品人……種種稱謂和好萊塢的系統不怎么對接得上。監制的英文被翻譯為:Executive Producer,由此看來還是制片人的親戚。
國內目前最著名的監制就是陳國富和黃建新。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的導演比較弱,投資人為穩妥起見則聘任一個金牌監制進行藝術督導。比如香港導演陳可辛的《投名狀》,其監制就是內地影人黃建新。這部投資上億的電影全部在內地拍攝,主要資金回收也看內地的票房成績,稍有差池,功虧一簣。陳可辛畢竟是香港人,從地域到文化再延伸到意識形態,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導演出身的黃建新在這部電影里則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從總這個意義上來講,監制更多的是出于對藝術的負責,難怪日語里面的導演就是“監督”!
美國一年一度奧斯卡是全球矚目的焦點,壓軸的大獎永遠是最佳影片,而有資格站在領獎臺上的永遠都是制片人。該獎項是獎勵制片人的眼光、洞察力和魄力,在制片人的組織領導下將文字變成了影像,制作出一部杰出的電影。在美國這樣一個自由到隨時可以罷工的國度里,如果制片人沒有履行其應有的職能,恐怕早就被后面虎視眈眈的人群推翻在地。
以電影為例,其制作過程分為四個階段:developmen、pre-production、physical production和post-production marketing,即醞釀策劃、前期籌備、實際拍攝和后期與營銷,分別占35%、20%、20%、25%的比例。一個制片人只有深度參與了不低于50%的工作,才有資格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提名,而有資格領取奧斯卡的最高的制片人不能超過3個。
目前國產電影的出品人都一律是最大的那個老板,韓三平每年都要出品上百部電影吧。但在好萊塢“出品”這個概念和投資人沒有關系,它仍然屬于參與實際制作的制片人,而且只有最最頂級的制片人才有署名“出品”的資格,形式如A xxx Presentation或A xxx Production,類似于最最頂級的導演才有資格署名A xxx Film一樣。而在中國,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xxx(導演的名字)作品!在客觀方面,中國的制片人角色是從過去舊體制下的制片主任演化而來的,尚未能完全擺脫過去模式下“導演中心制”,自主性較差,所有制片人都要傍著幾個大導演。一個導演養一個制片公司的做法在中國比比皆是。試想新畫面的張偉平失去了張藝謀,王中軍的華誼兄弟失去了馮小剛,會是個什么慘狀?
好萊塢的制片人,是站在導演身后的導演。有時候他對電影的理解甚至比導演還要深刻。他的電影素養可以勝任一個好導演。在電影的創作上,他是決策者。他的工作橫跨創作與經營管理兩大領域。在國內,很多制片人只是“票友”,自己本身又非科班出身。他們因為缺乏職業技能而導致一定程度的閱讀障礙——自己根本不看劇本,就是看了也品不出好壞。目前,國內衡量一個制片人好壞最大的標準就是看他融資和“扎錢”的能力。許多行業內更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卻被忽略掉了。就拿好萊塢制片人的基本功之一——出財務報表來說,好萊塢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使得制片管理的要求極其復雜,要求制片人每個星期都要出財務報表,包括未來這個星期怎么花錢等等,到目前為止,中國能符合標準的,恐怕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