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物聯網的概念出發,闡述了物聯網的發展歷程、發展前景、存在的問題及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物聯網;發展歷程;發展前景;存在的問題;對策
0 引言
物聯網(The Intemet of things)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和網絡通訊技術,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有兩層含義:一是,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二是,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和通訊。
1 物聯網的發展歷程
物聯網的提出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1988年,時任PARC首席技術官的馬克·維瑟博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構想,被稱為“泛在計算”。泛在計算技術的核心是環境感知,即在現實世界中部署大量傳感器,并將其連接成一張巨大的網絡,這是泛在計算技術的基礎。1991年,馬克·維瑟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21世紀的計算機網絡》的文章,令泛在計算被世界關注。
2005年11月,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通過在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種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人類在信息與通信世界將獲得一個全新的溝通維度,從而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
2009年1月,在奧巴馬總統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的一次“圓桌會議”上,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這一概念。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具體來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公路、橋梁、隧道、大壩、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且被普遍連接,從而形成物聯網。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國家戰略,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同年,日本也制定了i-Japan計劃,旨在到2015年實現以人為本的“安心且充滿活力的數字化社會”,讓數字信息技術如同空氣和水一般融入每一個角落,進而改革整個經濟社會,催生出新的活力,推動科技自主創新。
2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
物聯網前景廣闊,將極大改變目前生活方式。1999年,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l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指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反復提及,物聯網將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的發展重點。據他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于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移動已將超過10萬個芯片裝載在出租車和公交車上,并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于各行各業,確保了城市的有序運作;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全面運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了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同時,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也為用戶提供了實時準確的貨況信息及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絡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了物流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業內專家表示,物聯網把我們的生活擬人化了,萬物成了人的同類,在這個物物相聯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可以說,物聯網描繪的是充滿智能化的世界,在物聯網的世界里,物物相連、“天羅地網”。
物聯網或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物聯網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物聯網不僅能服務于各行各業的信息共享需求,同時也可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技術動力,創造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目前對物聯網的需求,近年內就需要按億計的傳感器和電子標簽,其中用于動植物、機器物品的傳感器與電子標簽及配套接口裝置的數量將遠遠超過手機的數量,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產,同時增加大量就業機會。作為物聯網發展的排頭兵,RFID成了市場最為關注的技術。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RFID市場規模已從2007年的49.3億美元上升到52.9億美元。馳昂咨詢(Sinotes)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RFID產業市場規模已達110億元,比2008年增長36.8%。根據IClnsight最新報告,預計在2007-2012年間,全球基于MEMS的半導體傳感器和制動器的銷售額將達到1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與2007年的41億美元相比,2012年將實現97億美元的年銷售額。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與人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研究物聯網,我國也已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研究探索,力求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3 物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信息安全
物聯網中,射頻識別技術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射頻識別系統中,標簽有可能被預先嵌入任何物品中,標簽的標識(ID)或識別碼在遠程被任意地掃描,且標簽自動地、不加區別地回應閱讀器指令并將其所存儲的信息傳輸給閱讀器。這一特性可用來追蹤和定位某個特定用戶或物品,從而獲得相關的產品信息。但物品擁有者不一定能夠覺察到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這勢必會使其隱私受到侵犯。況且,物聯網涉及大到軍事反恐、城建交通,小到樓宇家庭、個人隱私的信息資訊,一旦出現信息泄露,不僅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也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此,如何確保感知、傳輸、應用過程中的信息不被泄漏,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對此,結合我國物聯網發展實際,努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提高核心傳感技術、物聯網標準、傳輸數據和計算中心等領域可信可控技術支持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建立信息安全體系,是確保我國物聯網發展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3.2 商業模式
當今社會,一種商業模式可以統攝未來市場,物聯網產業同樣需要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來支撐。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物聯網雖然前景廣闊,但其技術推廣尚處于初級階段且成本較高,原有的商業模式需要更新升級,以適應規模化、快速化、跨領域化的市場需求,而“要發展成熟的商業模式,就必須打破行業壁壘,充分完善政策環境,并進行共贏模式的探索”。物聯網涉及終端制造商、應用開發商、網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最終用戶等多個環節,建立有序競爭機制,實現多方合作共贏,是推動物聯網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在此,必須讓物聯網真正成為一種商業的驅動力,而不是一種行政的強制力;使產業鏈內所有參與者均能從中獲益,獲取相應的商業回報,為物聯網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源生動力。
3.3 技術標準
互聯網發展之迅速,關鍵在于標準化問題的解決,物聯網發展也不例外。物聯網是一個多設備、多網絡、多應用、互聯互通、互相融合的大網,傳感、傳輸、應用等不同層面會有大量技術標準出現,需將所有的接口設計、通信協議按照統一標準來規范;同時,由于各行業的應用特點及用戶需求不同,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這已成為物聯網發展的最大障礙。考慮到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在一些關鍵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在部分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今后我國宜以應用為導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利用國內巨大市場影響并參與物聯網國際標準體系的制定,使得物聯網技術和接口標準的制定朝著對我國有利的方向進行。
3.4 政策法律支撐
物聯網推廣應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應將物聯網發展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前瞻性地分析其發展機遇和可能的不利影響,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制定激勵扶持政策,確定優先發展領域,促進物聯網技術研發與推廣。具體來講,一是在資金上給予支持,為企業優惠貸款、減免稅收,降低推廣應用成本;二是政策上提供支持,在確保企業等各方利益的同時,促使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三是出臺針對性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規范,為物聯網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4 結束語
總之,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它的實現將是一個涉及信息技術、社會觀念、管理體系、應用模式等多方協調及觀念轉變的過程。我們應把握機遇、順勢而為,盡早謀劃、自主創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抓緊突破關鍵技術,努力使物聯網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