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三國曹操
提到曹操,很多同學一下子就想到《三國演義》中的亂臣賊子、戲臺上的白臉大奸臣。其實,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是當時國家統一的最大力行者。如果沒有他,國家的動亂和人民遭受的災難還不知道要持續(xù)多久呢!
走近書家曹操
曹操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偉人、巨人,還是一位書法家呢。歷史上見過曹操書法作品的人,無不稱贊“筆墨雄渾,雄逸絕倫”。由于時間流逝,他的書法作品基本遺失了。可喜的是,曹操親筆書寫的“袞雪”兩個字,被刻在陜西省漢中褒斜道南口石門摩崖石上。此石現存陜西博物館。
“借”水寫“袞雪”
曹操寫的“袞雪”二字中的“袞”字,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張魯到漢中,經過石門(今陜西褒城)時,看到此處景致絕妙,一時書興大發(fā),題寫了“袞雪”二字。屬下一面對曹操的書法贊嘆不已,一面心懷疑惑。一人壯著膽子發(fā)問:“丞相的書法果然奇妙,可是這‘袞’字為何缺水?”曹操聽后哈哈大笑,用手指著滾滾的褒水,說道:“袞在水邊,何以缺水?”在場的文官武將,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真是“狂濤巨浪流石邊,‘袞’字旁邊不用點”。
細品“袞雪”
先粗看,“袞雪”二字極富氣勢,充分表現出曹操的英雄氣概和無限的感慨。這兩個字的筆畫,都寫得堅韌挺拔,仿佛一根根長短不齊、粗細不一的鋼條擺排起來,且具有渾圓、潤澤的立體感。再細品,“袞”字的第九筆,本應是一撇,但曹操則以圓點替代,既不失真,又如一滴水珠,有即刻滾落的態(tài)勢;最后一捺,寫得豪放瀟灑,極富動感。“雪”字安靜穩(wěn)定,就像北國寧靜的雪層。比較后發(fā)現,兩個字動靜對比強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從而震撼人的心靈。
影響廣泛
因為曹操喜歡書法,結交了不少書法人才。對待官員,曹操除了職事的規(guī)定外,還對他們的書法提出嚴格的要求,字寫得不好的官員可是要受到處分的。曹操如此喜愛書法,也影響到他的后代,他兒子曹植、曹丕的字都寫得非常好。相信許多璀璨的書法明星出現在魏晉時期,與曹操本人深厚的書法造詣和濃厚的書法興趣是分不開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