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于記事和分配的需要,頭腦中逐漸抽象出了“數”的概念。最先由少到多地形成了自然數的概念,并且產生了計數符號。雖然那時他們能寫出來的數是有限的,但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自然數有無限多個這個事實。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逐漸發現,僅僅用自然數表示事物的多少已經不夠了。比如3個人分2件東西,每人該得多少呢?用自然數就無法表示,于是產生了分數。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已經在世界上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分數,不僅提出了分數的概念,而且詳細介紹了分數的運算法則,以及分數的通分,約分,化帶分數為假分數的方法、步驟等。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發明的這些方法步驟,已與現代的方法步驟大體相同了。
數學發展史上,先有分數后有小數,而且時間相差很遠。公元260年左右,我國數學家劉徽首先引出十進小數的概念,可惜劉徽以后的1000年里,沒有更多的數學家去完善小數的概念。直到元代的劉瑾,才把小數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在《律呂成書》中最早提出了小數表示法。1593年在羅馬出版的《星盤》一書,首次使用小數點“.”來作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
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在世界上最先對負數概念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如果“賣”是正,則“買”就是負;如果“余錢”是正,則“不足錢”就是負。公元263年,我國數學家劉徽注釋《九章算術》時又明確指出: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九章算術》還最早提出了正負數的加減法則,書中叫“正負術”,共8條,除了名詞與現在不一樣,已與現在的正負數加減法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