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個笑話。一位老師把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布置給了學生,并鼓勵大家說:“如果誰能做出這道題,我就獎勵他10顆糖。”幾個調皮的學生擠眉弄眼,不一會兒,就笑著問老師要糖吃。老師拿過答案來一看,氣得鼻子都要歪了,大聲質問道:“你們誰做對了,還敢要糖吃?”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老師,你只要我們做出來,并沒有說要我們做對呀!”老師一愣,轉身把一袋白砂糖放在桌子上:“拿去,每人100顆!”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這突然加碼的“每人100顆”的獎勵,無疑是對學生強詞奪理的懲罰。
雖然這只是個笑話,但在的生活中,相似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當老師耐心地勸說我們不要偏科時,很多同學都覺得小題大做,向老師“抗議”,你可知道:這樣的“說理”不僅不能讓你的成績有任何提高,反而會影響你對功課的理性認知;當你開始產生厭學情緒,心急如焚的老師、父母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事理來啟發你時,你卻常以韓寒的事例來“說服”他們,你可知道:個體的成功并不一定適合于你,你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來搪塞時,其實你正拒絕了一條走向成功的捷徑;當爸爸媽媽以“一屋不掃,何掃天下”激勵你打掃房間時,你卻大言不慚地認為拘泥于小節,何以掃天下?此時的你,早已忘記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
詭辯只會害了我們自己。當我們為自己的行為“執著”地進行辯護時,其實已經迷失了明確的方向。詭辯只是遇事退縮的“借口”,自我解嘲的“謊言”。詭辯不等于說理,凡事斤斤計較,遇事先想著退縮,久而久之,不僅阻礙你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合理解決,還會使你戴上“不可理喻”的帽子,這既不利于你和同學友好相處,也不利于你與老師、家長溝通、交流,時間長了,會使自己局限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里。
同學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冷靜地分析,辯證地看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他人提出建議的時候,我們要耐心地傾聽、虛心地接受正確的提醒;在困難來臨時,我們應知難而上,與困難抗爭到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