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資料 任洪等/編寫
施大畏/繪畫
鄭成功收復臺灣
根據相關資料 任洪等/編寫
施大畏/繪畫

一 鄭成功,原名鄭森,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人。他的父親鄭芝龍早年經商常去日本,和日本貴族田川氏的女兒結了婚。公元一六二四年七月十四日,鄭成功出生在日本,七歲時從日本回到故鄉。

二 鄭成功從小喜文愛武。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政權被推翻后,明朝官吏在南京擁立朱由崧做皇帝。這時, 鄭成功來到南京,入太學國子監讀書。

三 當年,清軍占領南京,朱由崧被俘,鄭成功的叔父在福州擁立唐王朱韋鍵為帝,即隆武帝。鄭成功的父親和叔父都做了大官,鄭成功也深得隆武帝的寵愛,賜姓朱,改名成功,封為御營中軍都督,人稱『國姓爺』。

四 清順治三年八月,清兵長驅突入福州,朱韋鍵被俘身亡。鄭成功救應不及,率軍南下。

五 鄭芝龍見明朝大勢已去,決計投清,鄭成功苦苦相勸說:『兒只聽說父親應該教子盡忠,沒聽說教子投降敵人的!』后來,他就與降清的父親分道揚鑣了。

六 鄭成功在福建和廣東交界的南澳島起義旗,修造船只,加緊練兵。隨后,又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發展抗清武裝力量。

七 此后十多年,鄭成功率軍和清軍進行了無數次戰斗,控制了浙江、福建、廣東沿海許多島嶼。

八 公元一六五八年,逃難于西南的永歷帝,晉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希望鄭成功進軍江南。第二年,清順治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率十七萬大軍北上。

九 鄭成功以另一抗清將領張煌言為先鋒,分水陸兩軍,將南京團團圍住。不足半月,占領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清廷大為震驚。

十 但是,由于兵力過于分散和輕敵,在南京城下,鄭成功的兵營遭到清軍偷襲,以致第二天交戰時兵敗,只好棄城而去。

十一 鄭成功見精銳已失,只好退守金門、廈門。這時,他決計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建立反清根據地。

十二 早在公元一六二四年八九月間,稱霸海上的荷蘭侵略者就霸占我國領土臺灣,在臺灣筑堡壘城,控制航道,強迫臺灣人民繳納苛捐雜稅。

十三 鄭成功細致調查水道地形,作好充分準備后,于公元一六六一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在金門島南的料羅灣『祭江興師』,率領大小戰船三百五十艘,將士四萬多人,在荷軍疏于防守的鹿耳門登陸。

十四 臺灣總督揆一見鄭軍登陸,忙令將士阻擋,又遣令最大的軍艦『赫克托』號阻止鄭軍戰船靠岸。鄭成功調集六七艘大型戰船包圍荷蘭艦,開炮擊沉了『赫克托』號。

十五 鄭成功繼而直取軍事重鎮赤嵌城(今臺南附近)。荷守將貓難實叮用大炮封鎖道路,鄭成功截斷其軍援、水源,使貓難實叮陷于絕境,舉起了白旗。

十六 鄭成功接著部署軍隊進攻臺灣城(今臺南附近),招諭揆一出降。揆一依仗地勢險要,兵強糧足,決心死守城堡,負隅頑抗。

十七 鄭成功一面圍困臺灣城,一面收復其他城池。每到一處,就懲辦貪官污吏,實行軍隊屯田,團結高山族人民,共同抗擊荷蘭侵略者,深得當地人民擁護。

十八 八個月后,公元一六六二年(康熙元年)一月二十五日,鄭成功發出總攻擊令。清晨,鄭軍二十八門大炮,對準臺灣城,共發射兩千五百發炮彈,隨后,架起云梯,強行登城。

十九 同時,海上數十艘小船,滿載火藥,順著風勢,沖入敵營,焚燒荷蘭戰船。

二十 二月一日,在強大攻勢下,荷蘭總督揆一恭恭敬敬地在鄭成功面前脫帽行禮,雙手過頂送上了投降書,從而結束了荷蘭殖民者霸占臺灣島三十八年的歷史。

二十一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不久,不幸病逝,年終三十九歲。清朝統治者贊揚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績,光緒初年,在臺灣修建了『明延平郡王祠』。

施大畏
1950年生,浙江吳興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市文聯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1986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施大畏先生早年通過刻苦的自學鉆研,打下了深厚的素描功底。在調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期間,他虛心向賀友直等前輩學習,開始在中國畫上汲取營養,系統地學習傳統,并將中國畫和書法用筆的表現技巧運用到他的連環畫創作當中。他的畫造型準確、形象塑造真實、氣勢博大、筆力雄強,具有典型的“學院”畫風,磅礴的氣勢和準確的人物造型并行不悖。連環畫作品有《暴風驟雨》《朱德同志在井岡山》等。他和韓碩先生可以說是連壇上的“黃金搭檔”,他們創作的《鬧江州》《清風寨》《家》《周恩來在廣州》《促織》等多部連環畫作品成為連友們的必藏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