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佳 王東明 陳洪富 黃寶森 張云昌
1)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2)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80
玉樹地震醫療衛生問題調查分析及啟示1
李永佳1)王東明1,2)陳洪富3)黃寶森2)張云昌2)
1)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2)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80
“現場搜索、營救、醫療衛生”是震后抗震救災過程中最為關鍵的3個方面,醫療衛生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疫情的發生與否以及嚴重程度如何,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抗震救災中的醫療衛生工作必須得到高度的重視。本文基于1013份玉樹地震救災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吸取了汶川地震等以往地震的經驗和教訓,對震后醫療衛生工作中的醫療救援、醫療服務、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環境衛生、食品和飲用水衛生、衛生防疫等內容進行了總結分析,并為提升我國應對災害的醫療衛生應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建議。調查結果顯示:與汶川地震相比,玉樹地震醫療救援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應急響應速度、傷員醫治和心理疏導效果顯著;玉樹地震醫療服務工作得到59%的群眾認可,但是災民安置點的醫療點配備稍顯滯后,震后3天才有56%的安置點具備醫療條件;食品和飲用水的衛生基本令人滿意,但環境衛生問題突出,近21%災民感到不太滿意。
地震 應急救援 醫療衛生 衛生防疫 健康教育
地震是威脅人類的巨大自然災害之一。從以往的地震記錄史來看,我國又是世界上遭遇地震最多、受災最重的國家之一。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特大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北京時間2010年04月14日7時49分40秒發生的青海玉樹MS7.1級地震,是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經初步調查,地震波及青海省和四川省的7個縣27個鄉鎮,受災面積35862km2,受災人口246842人;截止5月30日18時,經青海省政府核準,玉樹地震已造成2968人遇難(其中,遇難人員中已確認身份的2687人,無名尸體11具,失蹤270人),12135人受傷(其中,重傷1434人)2戴君武,陳洪富,王艷茹等,2010. 玉樹7.1級地震人員傷亡主要因素調查報告. 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隊.。此次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難度之大、條件之艱苦、環境之惡劣,在災難救援史上是罕見的,這是一場在高原高寒地區進行的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救援活動。
在目前地震預報還無法達到理想的預報水平下,防震減災工作必須從震前、震中和震后3個方面開展相關的預防和減災工作。其中,震后的醫療衛生工作在災后抗震救災、防止次生災害發生的過程中是必須重視的關鍵環節。汶川地震后,一些醫療衛生部門或個人結合各自的抗震救災實踐,針對震后應急期、臨時安置期、過渡安置期、重建家園期等階段的醫療救援和公共衛生等,開展了廣泛的經驗總結和探討(侯世科等,2008;曾光等,2008;李鐵鋼等,2008;張玉潤等,2008;張雁宏等,2008)。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也有一些專家結合自身醫療救援實踐,總結了玉樹地震在高原高寒缺氧條件下進行醫療救援的困難和經驗,以及汶川地震醫療救援經驗對玉樹地震的啟示等,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應急醫療救援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建議(熊利澤等,2010;姜潔等,2010;沈驥等,2010;李向暉等,2010)。但是這些成果只是基于個別的、零星的醫療部門的實踐,或只是針對醫療救援的某個方面的經驗總結,而目前針對玉樹地震的醫療衛生問題還缺乏系統的、全面的調查和總結。玉樹地區是藏族同胞聚居區,宗教信仰普遍,語言交流不便,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醫療衛生事業基礎薄弱。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決定了醫療衛生工作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能否合理地處理醫療衛生問題,將不僅僅直接影響著災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更廣泛區域人員的健康問題,對國家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對以往抗震救災中災害衛生醫療工作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和歸納,立足于未來充分發揮醫療衛生工作的效能。
本文通過玉樹地震震后醫療衛生工作的現場調查數據和其他文獻資料的分析,系統研究了醫療衛生工作中的醫療救援、醫療服務、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環境衛生、食品和飲用水衛生、衛生防疫等方面的災民需求和實際效果,并基于分析結果指明了抗震救災中醫療衛生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圖1 問卷調查覆蓋范圍Fig.1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玉樹地震發生后,為總結經驗和積累相關救災效果,中國地震局組織科考組于2010年6月—9月,在主要重災區玉樹州的15個鄉鎮(圖1)開展了現場調查工作,全面調查、研究和總結玉樹地震應急救援救災需求。主要承擔單位為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青海省地震局、中央民族大學、防災科技學院等單位,采取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實地調查等多種形式,被調查的對象包括公務員、工人、農牧民、個體業者、學生、僧侶等。調查任務主要包括:震后生活物資需求、震后救援物資需求、震后心理狀態、災民安置調查、震后應急響應調查、震后應急救援知識需求調查、震后重建需求調查、救災物資儲備情況、抗震救災應急志愿服務情況等。調查人員共計發放了“玉樹地震災區救災若干情況的調查問卷”1330份,回收問卷1013份,總回收率76.2%,其中還發放了30份藏文問卷,回收問卷18份。本文僅對問卷中關于醫療、衛生方面的調查結果開展分析總結。
玉樹地震發生后30分鐘,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3個軍隊醫院醫療隊,以空中、陸路機動方式于當晚抵達玉樹地震災區,迅即展開了救援行動。震后24小時,某醫院醫療隊在結古鎮中心格薩爾廣場搭建起“帳篷醫院”。震后48小時,從全國各地緊急抽派的多支醫療隊和專家組,通過空運投送、摩托化機動等方式迅速抵達災區一線,為“黃金72小時”內搶救傷員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現場搜索、營救、醫療三位一體,對幸存者科學施救;軍隊以方艙醫院為主體,與州縣醫院醫務人員混合編組,在災民集中安置點玉樹州體育場和賽馬場建立了2個醫療中心;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也在玉樹州體育場建立了規模大、設備全的流動醫院,展開救治災區傷病員的工作。
據青海省衛生廳統計,青海省累計派往玉樹地震災區的醫療隊達27 支共846人;衛生部緊急組織省外醫療隊27支共2033人;軍隊和武警部隊共向一線派出15支醫療隊、2個野戰方艙醫院、3個專家組、2支防疫隊、3支心理救援隊,共25支衛勤分隊、2025人;同時指定10所醫院收治后送傷病員,另有部隊建制衛勤力量308人實施伴隨保障(張雁靈,2010)。累計接診災區群眾90297人次;收治傷病員39880人次;轉運傷員3135人(轉往省內2135人、省外1000人),其中重癥傷員1434人。在實施的1284例手術中,截肢的僅19人,因災死亡率、致殘率、截肢率極低,創造了不僅是中國抗震救災史上而且是世界抗震救災史上的偉大奇跡(強衛,2010)
以往的震后心理調查顯示,在地震后1個月,約有20%的災民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且已有報道指出,除受災群眾外,救援人員也存在間接的心理創傷,部分人群的損害程度已超過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隨著時間的遷延,安置點災民的心理健康問題會日益突出。我國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有半數以上幸存者存在心理疾病,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2008年汶川地震中,江油地區災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有 22.1%的災民出現焦慮癥狀(李鐵鋼等,2008)。因此,應注意開展災民的心理疏導工作。
玉樹地震后第 4天,軍隊、衛生部門派出精神衛生專家趕赴青海省西寧市,組織當地醫務人員進行地震災后緊急期的心理救援、災后心理援助的組織與協調等培訓工作;在加強生活救助的同時,積極開展群眾心理撫慰工作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活動,鼓勵他們走出災難的陰影,擺脫傷痛的折磨,構筑精神家園,累計進行心理干預1.2萬人次,健康教育3.58萬人次(張雁靈,2010;姜潔等,2010)。
從圖2災區第4天內災民安置點具備醫療條件的時間分布情況可以看出,震后災民安置點內具備醫療條件的醫療點比例逐漸增加,但前3天的比例僅從震后8小時的9%增加到第3天的56%。增加速度明顯過于滯緩,而且這段時間正是災民需要急需治療的關鍵時刻,如果能及時有效地安置更多的具有醫療條件的醫療點,對于搶救傷員的益處不言而喻。但由于玉樹地區高原高寒環境因素的制約,也難以短期內實現這一目標,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在短時間內竭盡全力布設醫療點,搶救傷員,盡管還有提高的可能,但其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圖2 災民安置點具備醫療條件時間過程Fig.2 Percent of shelters with medical care condition vs. time

圖3 醫療服務滿意度調查Fig.3 Statistics of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service
圖3為針對抗震救災中醫療服務工作的總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出約有59%的群眾表示滿意;35%的群眾表示可以接受;6%的群眾表示不滿意。總體而言,群眾對醫療服務系統的服務認可度尚可,但也說明醫療衛生工作確實還有很多值得改進和完善、而且也能夠做到的方面。
因此,在今后的抗震救災中,特別是在醫療條件基礎薄弱、地理條件復雜的地區進行震后救災工作時,各級衛生醫療系統應及時與各方救援部門協調,竭盡全力讓醫療隊伍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災區。同時醫療隊伍也應根據災區實際情況,選擇最精簡的藥品和醫療設備,以便減輕負重、加快行程、爭取更多救援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地震前,玉樹縣結古鎮居民生活飲用水源主要為淺層地下水;部分居民采用地下水集中式飲用水源;大部分居民自備水井取水;少數居民直接取用扎曲河地表水。地震后,當地集中飲用水設施及運輸管網受損嚴重,為解決災區民眾飲水問題,當地政府部門共修建了 58個應急供水點分時供水,并利用震后保留下來的若干處水井提供生活用水,而且隨著救災的深入,食品、飲用水等救災物資從全國各地送達玉樹地震災區,基本保證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從圖4災民震后能飲用到干凈水的時間過程看,災后1天內約有43%的災民能及時喝到干凈水,但在部分地區,仍有約15%的災民在地震4天后才能喝上干凈水,當然這與災區的地理位置和人員分布關系密切,但不可否認的是相關食品與飲用水衛生工作還存在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說明的是,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災后1天內喝到干凈水的災民比例較高,與實際災害情況有所偏差,這可能是受抽樣調查的樣本數量和調查對象差異造成的,但是仍然能夠揭示一定的變化規律供應急決策參考。
以往的經驗表明,災后傳染病發生和傳播主要與災民臨時集中安置點的衛生條件有關。圖5為災區食品與飲用水衛生調查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災區群眾對食品與飲用水衛生的滿意度約為47%;一般的為44%;不滿意的僅為9%??傮w而言,災民對及時提供飲用水和食品的情況還是基本滿意的,這也體現出災后災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人們能積極參與到震后搶險救援的工作中。

圖4 震后災民飲用到干凈水的時間過程Fig.4 Percent of survivors provided with drinking water vs. time

圖5 食品與飲用水衛生滿意度調查Fig.5 Statistics of satisfaction of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health
在食品與飲用水方面,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震后災區水源受到破壞,極有可能受到污染,因此,衛生、環保、建設、水利和農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積極采取措施,切實做好災區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受災群眾安置點要配備必要的飲用水凈化處理設施或消毒設施,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飲用水的監督檢查,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同時災后水資源相對匱乏,抗震救災中心應組織專業部門尋求新水源并進行安全處理。
(2)震后食品安全存在以下隱患:一是由于食品短缺,群眾可能進食被污染或已變質的食品,也可能食用非正常致死的畜禽等,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二是由于缺乏防護設施,食品易受蚊蟲、塵土等污染;三是由于炊具、餐具缺乏,多人共用餐具和食品容器,如果災民尤其是集體食堂做飯人員不注意食品衛生時,易引起疫病流行;四是由于外來食品中可能存在偽劣變質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徐郁,2008)。因此,衛生部門必須做好食品安全監督,對外來食品和當地食品進行層層檢查,確保食品安全,同時衛生部門也應做好食品安全宣傳工作,提高災區群眾和工作人員自我防范意識。

圖6 環境衛生滿意度調查Fig.6 Statistics of satisfaction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從圖 6的環境衛生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僅有 38%的人數感到滿意,不滿意率達到了21%,說明環境衛生工作還存在較多問題,這也是災后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災后的主要工作短期內都集中在人員搶救、生活保障應急方面的工作中,環境衛生問題就成了短期內被人們忽略的問題。
在震后環境衛生方面,存在以下重點問題:
(1)震后初期,由于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地面裂縫、次生災害等原因,災民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飲用水源會受到生活垃圾、工業垃圾、污水及腐爛尸體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玉樹地震后部分災民直接飲用地表水,大量尸體在存放3天后方可天葬或火葬。同時災區環境雜亂、人畜遺體以及各種不能及時清理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極易孳生蚊蠅,造成鼠害,引發疾病傳播。
(2)臨時安置期,在受災地區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往往聚集著大量的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在小范圍內大量的人群集聚、人員活動,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糞便,礦泉水瓶、餅干和方便面袋、消毒液瓶、醫療垃圾等塑料制品垃圾隨處堆積,直接嚴重污染著環境。同時,在對災區環境進行大面積消毒過程中所使用的消毒劑、殺蟲劑,特別是敵敵畏、敵百蟲等有機磷殺蟲劑,含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們將長期污染土壤與水質,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衛生部,2008)。
(3)由于受災區污染嚴重、空氣質量差且流通不暢、水源缺乏且易受污染、人員因疲憊而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災區人員極易患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皮膚傳染病、蟲媒傳染病等疾?。◤堁愫甑龋?008)。同時,非高原地區的救援人員還會產生高原反應。
針對以上問題,抗震救災中心要協調各部門盡快為災民選擇臨時安置點,修建臨時廁所,及時處理垃圾、腐爛尸體,做好飲水和環境消毒。在選用消毒劑時,應考慮消毒劑本身將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疾病控制方面,衛生部門要做好滅蟲滅鼠工作,切斷疾病來源和傳播途徑,對于患病人員要及時做好隔離,盡早治療。另外,衛生部門還應做好衛生宣傳,增強群眾防范和保護意識。
針對玉樹地震災區地處“三江”源頭,生態環境脆弱、民俗民風特殊和鼠疫疫源地等實際,軍隊和地方疾控機構應當劃區承擔衛生防疫任務,聯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共享疫情信息,周密制定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方案,嚴密組織疫情監測,科學開展環境消殺滅、健康教育等衛生防疫工作。截至震后第3天,衛生部選派衛生防疫人員64名赴地震災區,組建了由200名專家組成的防疫預備隊,地震災區消殺滅面積17萬m2,消毒帳篷2500頂,消毒尸體20具,開展了5個供水點水體監測,7個醫療點傳染病監測;軍隊和武警部隊累計消毒環境面積8萬m2,從而確保了大災之后無大疫(姜潔等,2010)。
(1)在玉樹地震高海拔、溫差大、高原反應強烈、生活環境惡劣等特殊條件下,全國各地醫療救援人員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充分汲取汶川抗震救災醫學救援的經驗做法,使得此次地震醫療救援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始終突出快速救援、科學救援和聯合救援,實現了從汶川地震時的“無備而戰”到玉樹地震時的“科學應對”,取得了抗震救災行動的重大勝利。地震當天晚上就有多支醫療救援隊到達災區,搭建流動醫院,救助傷員,開展緊急醫療救援行動和心理疏導行動。
(2)從玉樹地震醫療服務調查結果可知,有近六成的災區群眾對此次地震醫療服務工作感到滿意,充分顯示了此次醫療救援行動的成效。但是,震后居民集中安置點內醫療點的建設速度有所滯后,直到震后第3天才有56%的居民安置點具備醫療條件,而這段時間正是醫治傷員的高峰期和關鍵期,表明災區應急備災和醫療衛生工作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3)從玉樹地震中災民的飲食調查情況可知,總體而言災民對及時提供飲用水和食品的情況還是基本滿意的,但是由于震后供水設施和管網受損嚴重,導致短期內無法滿足災民基本供水需求,對此相關部門應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開展供水設施設備的抗震加固工作,適當增加結古鎮城區集中供水點水源數量,從而保證生活用水供應具備較高的能力。
(4)從環境衛生調查結果可知,群眾的滿意度不高,僅占38%。強烈地震的發生,將地震災區變為一片廢墟,尸體腐爛,細菌、鼠災泛濫,外加生活垃圾、糞便等污染,使得環境衛生工作非常棘手。但災區的環境衛生工作是抗震救災中的重要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將嚴重影響災區人員的生命健康。例如,玉樹縣結古鎮居民飲用水多為淺表地下水,埋深淺,極易受到污染,對此應急救援中心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從食品安全、水源安全、垃圾糞便尸體處理、滅鼠滅菌、環境消毒、疾病控制、安置點選取等多方面嚴格抓起,處理好各環節工作關系,確保環境衛生工作嚴密有序地開展。
(5)我國的地震應急與緊急救援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較強的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在經歷了汶川特大地震及多次國外特大地震的檢驗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對于特殊復雜的災害環境,諸如此次玉樹7.1級地震屬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m左右,應急與救援困難重重,單單就人體的高原反應來說,就是對應急救援者身體的重大考驗。科學救援提倡的是雙安全,即施救者和被救者都要有保障。要針對高原地區的特點,加強高原地區的應急和救援力量建設,通過區域間的合作機制,整合區域救援和應急力量,增加應急與救援隊伍的數量并配備必要的專業設備,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和設施,開展專門的理論培訓和技能訓練,促進我國高原地區應急與救援的整體提升。
侯世科,樊毫軍,2008. 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醫學急救——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在汶川地震災區的醫療救援.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3(6):323—325.
姜潔,李幼平,王覓也,2010. 玉樹與汶川地震醫療救援比較研究.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10(5):550—554.
李鐵鋼,王鳴,袁俊等,2008. 地震災后四川江油市衛生防疫需求及應對措施. 華南預防醫學, 34(4):13—15.
李向暉,侯世科,樊毫軍等,2010. 玉樹地震災害緊急醫療救援的難點與對策.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6(8):580—583.
強衛,2010. 玉樹不倒 青海常青——關于玉樹抗震救災的形勢報告(青海民族大學).(http://www.qhnews.com/index/system/2010/09/15/010198524.shtml).
沈驥,王正榮,蘇林等,2010. 四川衛生應急救援玉樹地震之經驗與思考.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7(9):580—591.
衛生部,2008. 地震災區衛生消殺用化學品安全使用與防范提要. 北京:衛生部.
熊利澤,李曉康,劉濤,2010. 國家級應急醫療救援隊參加玉樹地震醫療救援啟示.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17(8):704—706.
徐郁,2008. 淺談地震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幾點體會. 華南預防醫學,34(4):35—38.
曾光,馮子健,2008. 汶川地震災區傳染病疫情形勢估計與展望.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9(6):521—523.
張雁靈,2010. 玉樹地震軍隊醫學救援的實踐與思考——在玉樹地震軍隊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17(8):1—4.
張玉潤,林立,劉勇鷹等,2008. 地震后跨省跨地域公共衛生應急救援行動的實踐和體會. 華南預防醫學,34(4):1—8.
張雁宏,孫占斌,2008. 汶川地震災害引發的環境衛生問題與相關對策研究.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5(3):284—28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 and Medical Problems in Yushu Earthquake
Li Yongjia1), Wang Dongming1,2), Chen Hongfu3), Huang Baosen1)and Zhang Yunchang1)
1) 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29, China
2) 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 (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Site search, rescue,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are the three most crucial aspects during post-earthquake relief.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which could decide in some degrees whether the epidemic will occur and how serious it will be,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safety and health. Based on 1013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s of earthquake relief in Yushu earthquake, we analyze and discuss survivor’s needs and relief effect of medical and health work, including medical aid, medical service,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health and anti-epidemic. Then,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upport ability of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system for earthquake relief work based on the surveying data are provi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medical aid ability of Yushu earthquak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medic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chieve a good effect. Fifty-nine percent of the people are satisfied with medical services of Yushu earthquake, nevertheless, the amounts of medical aid posts are not enough for a great quantity of shelters, only fifty-six percent of the shelters have been equipped with medical condition by three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supply are generally good, but about twenty-one percent of peopl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ditio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Health and medical; Epidemic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李永佳,王東明,陳洪富,黃寶森,張云昌,2011. 玉樹地震醫療衛生問題調查分析及啟示. 震災防御技術,6(2):199—207.
玉樹7.1級地震科學考察項目;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00808050);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計劃(XH1034)
2011-4-12
李永佳,女,生于1984年。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震害預測、地震應急等研究。E-mail: liyongjia_198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