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平,華海清,周園龍(.解放軍第8醫院藥劑科,南京市20002;2.解放軍第8醫院全軍腫瘤中心,南京市 20002)
進入21世紀以來,癌癥依然是人類生命的終結者,對癌癥的防治一直是醫學家們攻堅克難的目標。中西醫聯合治療作為癌癥綜合治療中最有效手段之一,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我院作為全軍腫瘤中心,收治患者較多,在采用中藥輔助治療癌癥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經驗,收到良好效果。為進一步總結抗癌中藥的使用經驗,更安全、合理、有效地應用抗癌中藥,筆者對我院腫瘤內科中醫專家2008年1月-2010年6月間診治的715例癌癥患者的中藥煎劑處方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借鑒。
調查對象為2008年1月-2010年6月間由我院腫瘤內科中醫專家診治的所有門診和住院的癌癥患者,選擇資料完整、長期在我院開方取藥、服藥時間達半年以上的715例患者納入統計分析。其中,男性375例,女性340例,平均年齡58.26歲。
對符合要求的8 046張中藥煎劑處方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自行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診斷、中藥服藥史、中藥處方藥味數、處方金額、治則、使用藥名、劑量等,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消化道(食道、胃、腸)腫瘤290例,占40.56%;乳腺癌121例,占16.92%;肺癌115例,占16.08%;肝癌63例,占8.81%;腎癌、鼻咽癌、胰腺癌各20例,均分別占2.80%;子宮癌、淋巴癌各14例,均分別占1.96%;卵巢癌、甲狀腺癌各10例,均分別占1.40%;其他18例,占2.52%。
8 046張中藥處方平均藥味17.27味(約17味),中藥味數以16~20味者最多,其次為11~15味,二者合計11~20味的處方占89.85%,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715例癌癥患者中藥處方用藥味數統計結果Tab 1 The ingredients number of TCM prescription of 715 cancer patients
715例癌癥患者,總取中藥煎劑處方為8 046張,總服用中藥劑數為109 276劑,總用藥金額為2 067 501.92元,平均每人每日用藥金額約18.92元。
對8 046張中藥處方按中醫治癌辯證用藥規律分析,體現的治法有清熱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軟堅散結法、化痰祛濕法等,其中尤以清熱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最為常用,具體比較結果分別見表2、表3。

表2 8 046張抗癌中藥處方治法治則比較結果Tab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rules and methods among 8 046 TCM prescriptions for anti-cancer treatment
我院腫瘤中醫專家處方平均藥味數17味,以11~20味為主,占處方總數89.85%,多于20味以上的大處方非常少。參照《傷寒論》等中醫經典,每方不過10味為宜而論,我院腫瘤方平均17味顯藥味偏多,然癌癥是表現于局部的全身性疾病,屬于多系統、多器官受累,虛實夾雜,其機體病機往往較復雜,既需注重整體又要照顧局部,故用藥味數一般多于普通疾病。解放軍總醫院腫瘤科50例病人的中藥處方統計結果是16~20味藥方最多,占處方總數的52.20%[1],與我院統計結果非常接近。其次,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在開方用藥時,已考慮到癌癥患者大多經年累月地服用中藥,故在遣方用藥時兼顧藥費的經濟合理,由統計結果可知每名患者平均每日中藥藥費18.92元,與解放軍總醫院中醫科159例癌癥患者平均每日用藥金額19.67元[2]的統計結果非常接近。總體而言,我院抗癌中藥處方開方規范,非常適用于臨床腫瘤病癥的復雜情形。
中醫對癌癥治法的應用,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家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依據實踐經驗對各法常作靈活組合,做到有的放矢。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對每位患者臨證施治往往幾法聯用,但為了便于考察治法的應用情況,筆者對以某類藥為主的處方歸為某一治法,對處方中不同類藥物比例相近的歸為協同類治法。通過對8 046張抗癌處方綜合分析,選取諸法中最常用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三法為基本治法加以分類。結果發現,清熱解毒法協同活血化瘀法為治法的處方數遙居首位,單一的清熱解毒和扶正固本治法位居二、三位,三法聯用位居第四位,由此分析而知以清熱解毒法為基礎,協同其他治法在抗癌方面運用較多。毒熱是癌癥主要病因病理之一,炎癥和感染往往促進癌癥發展和病情惡化。清熱解毒法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炎癥和感染,同時篩選出來的有效抗癌中藥的藥性大多屬于清熱解毒范圍,故清熱解毒法是最常用抗癌治法之一[3]。扶正固本法具有多方面作用,并不單純限于補益強壯,其范圍涉及預防癌癥發生、發展,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造血功能,保護骨髓及心、肝、腎少受放化療損害,減輕手術和放化療不良反應并增強療效等。活血化瘀法可抑制腫瘤轉移,但也有學者認為對腫瘤轉移有促進作用[4]。由分析結果可看出,幾種治法中我院腫瘤中醫專家主用活血化瘀法最少,一般用于配合他法以起預期療效。

表3 8046張處方中清熱解毒中藥使用頻次前10位藥物Tab 3 Top 10 drugs in the list of TCM for clearing heat and detoxicating among 8046 prescriptions
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在臨床辨證施治中對各種理法方藥和治則的運用有其獨到見解,并以患者利益為重,注重實效,不亂用貴藥,對貴重藥品,如穿山甲、紫杉、川貝母等,常常是依據病情而選,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敗醬草、龍葵、連翹等是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常用的清熱解毒中藥,其中白花蛇舌草用藥頻次以數倍于其他藥而居首位。清熱解毒中藥常治療毒熱內蘊或邪熱瘀毒,在癌癥某一階段起到一定程度控制腫瘤發展的作用。白花蛇舌草作為我院臨床治療腫瘤最常用清熱解毒中藥,研究表明其不僅在體外能有效抑殺腫瘤細胞,體內使腫瘤細胞的核分裂明顯受抑并變性壞死,且具有一定免疫增強作用[5],臨床治療晚期肝癌可明顯改善患者納差、乏力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并減輕化療帶來的毒副作用[6]。黃連也是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常將其與生地黃、石斛、牛膝、花粉自擬生地黃連方,用于治療和緩解癌癥患者放射治療中出現的熱毒傷陰及位于照射野器官組織的損傷等毒副反應。
我院臨床常用的治療癌癥的活血化瘀中藥有莪術、桃仁、三棱、川芎、穿山甲、地鱉蟲、丹參等。癌癥的發病機制多與氣滯血瘀有關,常見有腫塊、刺痛、唇舌青紫等血瘀癥狀。活血化瘀中藥可改善微循環,調整機體免疫功能,調節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預防放射性纖維化,減少毒副反應,殺滅癌細胞,對抗癌細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栓的形成[7]。此外,活血類中藥能改善腫瘤組織的血液淤積狀態,改善腫瘤組織的氧合狀況,減輕或解除乏氧細胞,并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從而提高放射敏感性[8]。此類中藥用于放化療患者,可取得增敏療效。莪術是我院臨床治療腫瘤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莪術中的莪術醇、欖香烯等抗癌活性成分有較好的抗腫瘤、抗炎、抗病毒作用,且不良反應少,是一種具有發展前途的抗腫瘤藥物[9]。
在扶正固本藥物的應用上,茯苓、白芍、白術、太子參、當歸、黨參、炒薏苡仁等作為我院常用補益中藥,其用藥頻次依次遠遠高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諸藥。由此分析,癌癥治療離不開“扶正”與“祛邪”兩方面。中醫學“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論述表明,正氣虛是癌癥發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扶正固本抗癌的理論基礎,故扶正固本是中醫調治惡性腫瘤的基本治則[10],其最突出之處就是免疫增強功能。茯苓被譽為中藥“四君八珍”之一,是我院臨床治療腫瘤最常用的扶正固本中藥,既能扶正又能祛邪,通過保護免疫器官、抗胸腺萎縮、抗脾臟增大、抑瘤生長等途徑全面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毒副反應,實現抗癌作用[11]。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在癌癥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體質、病情早晚、正邪對比等全面安排扶正固本中藥“補之、調之、和之、益之”。如,癌癥患者手術前后予以補氣養血、滋補肝腎等治療,方用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等加減;我院化療患者消化道反應明顯,常用四逆散、白術芍藥散、二陳湯等加減,以健脾、理氣、和胃、降逆止嘔;如骨髓抑制,常用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參芪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等加減,以氣血雙補、陰陽雙調。
中醫治癌除了上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基礎三法之外,軟堅散結法、化痰祛濕法也是常用的治則。由8 046張中藥處方分析,此二法在我院腫瘤中醫治療中占一定比例。腫瘤形成后聚結成塊,質硬如石,應用軟堅散結法只治其標,消除腫塊,一般而言,軟堅散結法較少單獨用于癌癥治療[4],我院多將該法輔與3種基礎治法聯用。我院臨床治療腫瘤常用的10種軟堅散結中藥中,守宮最常用,使用比例高達89.68%。守宮價格經濟,抗癌療效確切。研究表明,守宮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分化、凋亡,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和免疫調節等作用抑制腫瘤生長從而發揮抗癌作用[12]。痰濕作為人體內的病理產物,是形成惡性腫瘤的主因之一,合理使用化痰和祛濕藥物能提高抗癌療效,我院常用膽南星、法半夏、蒼術、陳皮、瓜蔞皮等化痰祛濕中藥輔助抗癌。
綜上所述,我院腫瘤中醫專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開方規范,使用藥味合理,根據腫瘤不同階段靈活應用中藥抗癌治則,收到了良好療效。當然,中藥抗癌由于中藥自身的特點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一般中藥的直接抗癌功效較弱,往往不能像手術和放化療一樣在短期內即顯療效;煎服中藥講究多,患者往往難以堅持;癌癥患者長期服用中藥亦會出現一些消化道等反應,特別是應用一些以毒攻毒的藥物更要防止體內蓄積中毒;中藥復方抗癌,其中的成分復雜多樣,少數抗癌中藥本身又具致癌作用,如款冬花中的森克京成分具有致癌活性,黃芩中的漢黃芩素對沙門菌TA有強誘變性,臨床實際應用中藥組方抗癌時須對藥物用量和配伍以及患者機體等各方面因素作綜合考慮。另外,中西藥配伍治療腫瘤仍處于無章可循狀態,若配伍不當,不但會降低療效更會引起藥物不良反應[13]。總之,研究中藥抗癌作用仍是一個艱苦和漫長的過程,需要每一名中醫藥工作者持之以恒地積極探索,為不斷完善中醫腫瘤防治體系而不懈努力。
[1] 周忻.50例腫瘤科住院患者的中藥用藥情況分析[J].藥學實踐雜志,2009,27(1):55.
[2] 古 今.159例癌癥病人的中藥處方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8,5(2):24.
[3] 潘 磊,陳培豐.清熱解毒中藥抗腫瘤中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3):569.
[4] 林洪生.中國癌癥研究進展[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25.
[5] 王宇翎,張 艷,方 明,等.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的免疫調節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5,21(4):444.
[6] 羅麗瑩,張涵英.腹腔灌注白花蛇舌草治療惡性腹腔積液40例臨床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04,12(2):147.
[7] 黃連玉,郭兆平.談中藥在治療惡性腫瘤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雜志,2005,3(6):763.
[8] 曹志成,劉潔華.中西醫面面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08.
[9] 孫 靜.莪術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19):118.
[10] 潘明繼.癌癥扶正培本治療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47.
[11] 劉丹丹.茯苓抗腫瘤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09,4(4):291.
[12] 張飛春.守宮抗腫瘤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09,31(1):144.
[13] 楊耀芳.85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19):1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