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拼搏,李錄明,鄧穎華
(成都理工大學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59)
非零偏VSP多波波場分離方法
丁拼搏,李錄明,鄧穎華
(成都理工大學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59)
這里研究了中值濾波法在波場分離中的應用,分析了中值濾波中參數的選擇對分離效果的影響,并應用中值濾波法分離上行波、下行波。同時,對VSP中縱波、橫波的偏振方向進行了分析,利用上行波、下行波振幅矢量關系對VSP記錄進行縱波、橫波分離,得到良好的分離效果。理論模型處理結果表明,應用中值濾波分離上行波、下行波,再利用偏振關系分離縱波、橫波,可以得到較為滿意的VSP上行縱波記錄和橫波記錄,分離后的記錄是VSP反射波成像的基礎。
波場分離;非零偏VSP;多波;中值濾波;偏振分析
由于VSP資料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波場信息及其特殊的作用,目前非零偏及三維VSP多波勘探是發展的方向。相對地面地震,在非零偏VSP勘探中,將三分量檢波器置于地下井中,能同時接收到下行直達縱波、橫波和上行反射縱波、橫波。在VSP資料中,上行波和下行波互相交織在一起,縱波、橫波相互重疊在一起,因此在VSP資料處理中,有效地分離上行波和下行波,以及分離縱波和橫波,是一項基本且重要的任務。作者在本文先利用中值濾波法分離上行波、下行波,再利用偏振分析方法分離P波和S波,得到了良好的縱波、橫波記錄。
中值濾波是一種非線性濾波,在地震資料處理中,特別適用于噪聲特性不很了解或者噪聲與信號頻譜范圍重疊的情況,同時它不需要變換坐標系,波場信息的畸變程度不大。因此,中值濾波是分離VSP上行波、下行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值濾波的數學原理是:假設待處理數據序列為Xi(i=1,2,…,m),取中值濾波的長度為 N(N一般取奇數),則中值濾波的運算過程為:
(1)取以第 j點為中心的 N 個樣點值 Xj-(n-1)/2、…、Xj、…、Xj+(n-1)/2(X 的下標是順序變化)。
(2)對這N個樣點數,按X數值大小進行重新排序。
(3)取重新排序的N個數據中心位置的樣點值,作為該點的中值濾波輸出。
利用中值濾波法,對VSP資料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場分離的步驟如下:
(1)靜態時移與排齊。將VSP各道數據按照各自初至時間,校正到某一相同時間,使下行波同相軸在某一時間方向排齊成水平狀。
(2)對每一時間樣點,沿道序方向進行中值濾波。這時排齊的下行波得到增強,而傾斜方向的上行波大大削弱。
(3)將中值濾波的結果,按原來的時移時間反向時移。
(4)從初始數據中減去下行波,得到上行波,完成VSP上行波、下行波波場分離。
在利用中值濾波進行波場分離時,應當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參數問題。跨度是中值濾波的一個重要參數。跨度N的選取,取決于需平滑的同相軸偏離所選方向的傾斜度,傾斜度越大,N的值應越大,否則達不到衰減傾斜同相軸的目的。同時,選擇的跨度越大,會增大數據重排的工作量,降低計算效率。因此應當選取一個兼顧效果和效率的合適的跨度值進行中值濾波。
(2)邊界效應。數據邊界效應是地震資料處理中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中值濾波中,需利用前、后共N道的值(前、后道數一致),在計算邊界值時,道數不足所選濾波跨度,就會產生邊界效應。作者所選取的方法是在讀取數據道時,采用變跨度N的方法減小邊界效應帶來的影響。
設VSP二分量記錄AH(h,t)和AZ(z,t),對它們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分離之后,得到水平分量上行波、下行波 AHD(h,t)、AHU(h,t)和垂直分量上行波、下行波AZD(z,t)、AZU(z,t)。如果是VSP資料為三分量記錄,則需要將兩個水平分量X分量和Y分量合成為一個水平分量H分量,再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和縱波、橫波的分離。
在VSP資料中,P波與S波的振幅矢量關系不同,根據波動理論,縱波引起的質點振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一致,橫波引起的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
首先考慮下行波的情況,下行波的振幅矢量關系如圖1(a)所示。從圖1(a)中可以看出,下行縱波的矢量振動集中在第一、三象限,下行橫波的矢量振動集中在第二、四象限,如圖2(a)所示。即:

式中 AHD(h,t)和AZD(z,t)分別表示H分量下行波和Z分量下行波,當下行波的H分量和Z分量同相時,即為縱波;當下行波的H分量和Z分量反相時,即為橫波。
同理,考慮上行波的情況,上行波的振幅矢量關系如圖1(b)所示,上行縱波的矢量振動集中在第二、四象限,而上行橫波的矢量振動集中在第一、三象限,如圖2(b)所示。
即:

式中 AHU(h,t)和AZU(z,t)分別表示H分量上行波和Z分量上行波。當上行波的H分量與Z分量同相時,即為橫波;當上行波的H分量和Z分量反相時,即為縱波。

圖1 VSP上行、下行波振幅矢量關系圖Fig. 1 VSP up and down wave amplitude vector

圖2 VSP上行、下行波中縱橫波振幅矢量關系圖Fig. 2 P and S wave amplitude vector in VSP up and downwave

圖3 VSP記錄中某道的振幅矢量對比圖Fig. 3 Amplitude vector comparison in VSP data
圖3 是從某VSP記錄中,抽取的某一道的二分量數據,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分離后的振幅矢量對比圖。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下行波中,縱波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中的相位相同,橫波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中的相位相反;而上行波中縱波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中的相位相反,而橫波在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中的相位相同,這說明了利用式(1)和式(2)分離縱波、橫波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由式(1)可以把下行波分離成下行縱波和下行橫波,由式(2)可以把上行波分離成上行縱波和上行橫波。以上分離出的P波和S波,都各包含了X分量和Z分量,根據矢量的旋轉合成,可以得到各波型的矢量振幅。
從式(1)和式(2)可以看出,必須針對上行波或者下行波進行縱波、橫波的分離,所以,必須用上述的中值濾波法將原始VSP資料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分離,再利用偏振分析對分離后的上行波、下行波進行處理。整個波場分離的數據流程如圖4所示。
作者在本文利用射線追蹤方法合成理論VSP地震記錄,然后用上述方法對VSP記錄進行波場分離。理論地質模型為三維任意起伏介質斜井VSP模型,模型介質參數和示意圖如下頁圖5所示。
圖6(見下頁)是上述地質模型的Z分量正演記錄和H分量正演記錄。
利用中值濾波法對H分量進行上行波、下行波的分離,得到圖7(見下頁)的H分量上行波、下行波記錄。
對Z分量進行上行波、下行波分離,得到圖8(見后面)的Z分量上行波、下行波記錄。

圖4 VSP多波波場分離流程圖Fig. 4 Flow chart of VSP multi wave wavefield separation
從圖8中可以看出,中值濾波法對上行波、下行波波形的能量特征保存的較為完整,上行波、下行波分離得較為干凈徹底,分離效果較為理想。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利用偏振分析,對上述記錄進行縱波、橫波的分離,得到圖9(見后面)的P波記錄和S波記錄,縱波、橫波振幅有一定的損失,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波形的畸變程度較輕,保留了較好的振幅、波形信息,從而為后續的處理工作和巖性解釋提供了良好的縱波、橫波資料。

圖5 理論地質模型參數和示意圖Fig. 5 Theoretical model parameters

圖6 理論模型射線追蹤正演記錄Fig. 6 Theoretical model iterate ray path tracing data

圖7 H分量分離出的上、下行波Fig. 7 Up and down wave of horizontal component

圖8 Z分量分離出的上、下行波Fig. 8 Up and down wave of vertical component

圖9 縱橫波分離得出的P、S記錄Fig. 9 P and S wave after wavefield separation
波場分離是多波多分量地震資料處理中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作者在本文研究了中值濾波法的原理方法及在波場分離中的應用;探討了中值濾波參數的選擇問題;分析了VSP上行波、下行波中縱波、橫波的偏振特性,給出了利用縱波、橫波在偏振特性上的差異進行縱波、橫波分離的方法,并總結了VSP波場分離的具體流程和算法。最后,對三維任意起伏介質中斜井VSP模型的理論記錄進行了試驗,得出了良好的縱波、橫波記錄,證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 李錄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M].成都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 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8.
[3] 朱光明,徐志康,杜有成.VSP波場分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25(2):161.
[4] 李英康,崔作丸.分離縱波和橫波的偏振旋轉法[J].地球物理學報,1994,37:372.
[5] 曹輝.井中地球物理技術綜述[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4,27(4):236.
[6] 嚴又生,宜明理,魏新,等.三維三分量vsP數據處理方法及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1):18.
[7] 李遠欽,牟永光.Radon變換在VSP波場分離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25(6):653.
[8] 牟風明.三維VSP波場分離與成像[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8.
[9] 劉燁.VSP三分量時變偏振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9.
[10]李慶忠.走向精確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11]詹正彬,劉江平,朱培民,等.一種分離縱橫波的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25(3):286.
[12]胡天躍,張廣娟,趙偉,等.多分量地震波波場分解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4,47(3):504.
[13]田子奇.時間域VSP資料的波場分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增刊):74.
P631.4
A
1001—1749(2011)05—0477—06
國家重大專項(2008ZX05024-01)
2011-04-20 改回日期:2011-05-30
丁拼搏(1988-),安徽宿州人,碩士,主要從事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