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多名高級官員紛紛抱怨,說正受到中國太空武器的威脅。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司令希爾頓強調了來自地面或空間的針對美國衛星的“反空間”威脅。他說,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發展導彈防御技術和陸基太空監視網絡,2007年用一枚導彈擊落了一顆本國的衛星,2010年又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試驗,說明中國不僅具備擊落太空飛行器的能力,還具備一系列太空能力。
美國國防部負責航天政策的副部長助理格雷戈里·舒爾特則說,中國正在發展一系列空間能力,包括激光武器和干擾衛星信號的裝置。“我們非常小心地注視著中國人。”舒爾特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說,“我們要和中國人接觸,告訴他們,應該負責任地使用空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打消他們和其他國家存有的可以從攻擊我們的航天系統獲益的念頭。”
盡管美國一再指責中國的反衛星試驗,但實際上,美國的反衛星武器比誰都強大。上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開始研制空基非核反衛星武器。其中,最成功的反衛星導彈是ASM-135機載反衛星導彈。它由F-15攜帶,可直接摧毀軌道高度1000千米以下的衛星。近些年,美國出于政治和國際輿論等因素的考慮,沒有大張旗鼓地研究反衛星技術,實際上,卻在完善導彈防御系統過程中,繼續改進和應用此項技術。2007年,美國重點發展的太空武器——導彈防御局微衛星項目就包括3項以機動小衛星為基礎的試驗。該項目雖然由導彈防御局負責,實質內容卻是反衛星武器試驗。此外,美國現役的3種導彈防御系統均有反衛星能力。
美軍可供選擇的反衛星武器很多。2005年4月,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發射了代號為XSS-11的微型試驗衛星,該衛星在接受作戰任務后,能依靠自身的打擊裝置對確定目標進行攻擊,或者對其展開自殺式攻擊。
美軍業內專家說,要想對太空實施有效控制,首先必須提高對太空的監視能力,即要掌握繞地飛行的其他國家飛行器的狀況,并對其活動情況進行監控。目前,美軍已經在地面建立了由分布在全球的25個陸基雷達站點組成的太空監視網,號稱“太空籬笆”。
但隨著世界各國航天能力的發展,這套系統越來越顯現出落后的一面。為彌補“太空籬笆”的不足,美國正在發展“天基監視系統”。“天基監視系統”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利用可見光傳感器監視繞地飛行的各類衛星和物體。這意味著該衛星相當于一顆“反衛星”衛星。2010年7月,“天基監視系統”首顆衛星“探路者”號已發射升空。此外,美國空軍還在研發一套被稱為“軌道深空景象儀”的系統。該系統由在地球同步軌道運行的至少3顆衛星組成,裝備有太空望遠鏡系統,監視功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