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紅,莫德番,劉元稅,許和平,宋 維
(海南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海南 海口 570102)
急診藥物過敏反應217例臨床分析
歐陽艷紅,莫德番,劉元稅,許和平,宋 維
(海南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海南 海口 570102)
目的了解急診藥物過敏反應發生的特點,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對我院急診收集的217例藥物過敏反應報告,按患者年齡、性別、給藥途徑、過敏程度、藥物類型、過敏涉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進行分類統計與分析。結果發生藥物過敏反應的高峰年齡段大都在50歲以上,以老年患者居多,占55.76%;涉及過敏的藥物共有48種,抗微生物類藥物居首位,其次為中成藥;靜脈注射引發的過敏為151例(占69.59%)。結論急診應高度重視藥物導致的過敏反應,加強藥物過敏的監測,尤其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選擇正確用藥途徑。
藥物過敏反應,臨床分析,合理用藥,急診
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器官和組織的反應,稱為藥物過敏(Drug allergy)。藥物過敏發生的機理頗為復雜,有變態反應性,亦有非變態反應性或其他特殊機制。隨著藥物種類、劑型的不斷增加,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這已成為廣大臨床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我院急診科2006-2010年收集的217例藥物過敏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發生原因、藥品種類及影響因素等,以全面了解我院急診藥物過敏反應發生的一般規律及特征,防止或減少藥物過敏反應的重復發生,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急診2006-2010年的藥物過敏反應報告217份,女性93例 (42.9%),男性124例(57.1%);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5歲。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高峰年齡段多數在50歲以上,以老年患者居多,占到55.76%。過敏反應人群分布狀況見表1。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分類統計藥物過敏反應所涉藥品類別及例數、ADR的臨床表現及相關藥品等,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表1 藥物過敏患者的年齡分布
2.1 引起過敏的途徑、藥物種類、例數及構成比 217例過敏患者,靜脈注射發生過敏151例(69.59%),口服62例(28.57%),肌肉注射 3例(1.38%),外用藥 1例(0.46%)。217例過敏共涉及藥物8類46種,其中抗微生物類和中藥制劑發生的比例最高。引發過敏的藥物種類、例數及構成比例詳見表2。
2.2 藥物過敏涉及的系統或器官及臨床表現在217例藥物過敏反應報表中,輕度反應為多。重度表現26例,其中死亡1例,包括過敏性休克10例,過敏性呼吸困難9例,過敏性嚴重抽搐2例,過敏性全身黃豆大斑丘疹5例。中度表現20例,包括過敏性全身皮疹14例,過敏性蕁麻疹2例,過敏性紫癜2例,過敏性陰莖水腫1例,過敏性口唇紫麻1例。輕度表現171例,包括發癢伴頭昏、惡心、胸悶67例,過敏性四肢皮疹63例,蕁麻疹樣水腫12例,過敏性注射部位紅腫、硬結18例,過敏性眼瞼紅疹11例。

表2 引發過敏的藥物種類及例數構成比
60歲以上為發生變態反應較多的人群,因為老年人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導致發病率增加,給藥機會增多;其次,患者可能同時并有多種疾病,導致聯合用藥率增加,臨床醫師要了解每種藥物的組成成分,避免配伍。同時應根據患者年齡、基礎疾病、有無過敏史等針對性用藥,盡量減少聯合用藥,避免不合理用藥[1]。
在病例中涉及的藥物最多為抗生素和中成藥,抗生素品種繁多,使用頻率高,發生變態反應機會多。本次調查中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最多,這與兩類要的使用廣泛有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中成藥也是重要的變態反應之一,這因為中草藥尤其是復方制劑,提取工藝較為繁雜,制備過程中混雜的微量不純成分、存放過程中質量發生變化、使用過程中與常用輸液配伍制不溶性微粒增加、熱原等因素均有可能作為半抗原與血漿蛋白結合為高制敏原,從而導致變態反應增加,并且成分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分子物質,具有很強的抗原性,容易引起變態反應。中藥制劑澄明度和穩定性不理想、成分復雜,且含有多種致敏原,當再次接觸該抗原即發生變態反應[1]。因此,制定完善的現代中藥標準和規范,加強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控制,在中藥制劑可選擇的情況下,應首選口服制劑[2]。
靜脈給藥方式是引起變態反應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217例患者中,靜脈注射發生過敏151例(69.59%),因此,臨床上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靜脈給藥,而以口服藥為首選,凡能口服的就不使用注射劑,能肌肉注射的就不使用靜脈注射。由于注射給藥增加了臨床不安全因素,目前WHO已將注射劑人均用藥次數作為評定合理用藥的重要標準之一[3]。
對發生過敏反應最常用的方法是停藥。輕微的變態反應,如皮疹、紅腫和瘙癢,一般在停藥一段時間后,癥狀會自行消退,部分患者需要口服氯苯那敏片或外用爐甘石洗劑處理。對于較嚴重的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除停藥外,加用異丙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鈣注射液進行抗過敏。對于出現休克的患者首選腎上腺素處理,對于有過敏史及過敏體質的患者建議使用攜帶式腎上腺素針,當出現過敏反應時可及時搶救[4]。
總之,在實際工作中,臨床醫師應該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中推薦的適應證和劑量使用藥品,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合理選擇用藥途徑,特別是老年患者、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用藥后應嚴密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停藥及時處理,及時報告,急診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靜脈給藥方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應用中藥制劑時也應特別注意觀察。只要正確、合理、規范地應用藥物,許多藥物過敏反應是可以及早發現或避免的,從而更有效地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1]徐飛群,張 璐,葛巍玲.我院136例不良反應分析報告[J].安徽醫藥,2008,12(3):286-287.
[2]陳 震,張國柱,李明山,等.我院182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安徽醫藥,2009,13(4):458-459.
[3]高志瑞,韓 冬,徐 峰,等.中藥制劑注射劑的不良反應[J].中國新醫藥,2003,2(7):62-64.
[4]蔣宇利,馮 琳,歐 寧.2003年我院40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6):313-315.
Analysis of drug allerg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UYANG Yan-hong,MO De-fan,LIU Yuan-shui,et al.People’s Hospital of Hainan Province,Haikou 570311,Hainan,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allergy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and then promote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Methods217 drug allergy reports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respect of age and sex of patients,route of administration,drug allergy degree,drug category,involving organ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tc.ResultsDrug allergy reaction occurs mostly in the peak age 50 years old above,in elderly patients,accounting for the majority 55.76%.Involved drugs totaled to 48 kinds,and of which anti-infective agents occupied the first place,followed by Chinese medicines.151 drug allergy cases(69.59%)were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Conclusion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rug allerg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and enhance monitoring of drug allergy,especially in using antibiotics reasonable and selecting correct pharmacy pathway.
Drug allergy;Monitoring;Emergency department
R593.1
A
1003—6350(2011)10—029—02
歐陽艷紅(1969—),女,山西省朔洲市人,副主任醫師,碩士。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