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暐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60)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進一步減少電信重復建設,提高電信基礎設施利用率,電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已成為大勢所趨。
2008年9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35號文《關于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緊急通知》,正式開始推進全國范圍內的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經過近兩年的政策推進和落實,電信業的共建共享已卓有成效,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了兩個必須,即“新建鐵塔、桿路必須共建,已有鐵塔、桿路必須共享”。
經歷了幾番改革和共建共享后,還遺留的一個“天然壟斷”環節就是住宅小區駐地網。只有實現駐地網共建共享,打破資源性壟斷,小區居民才有可能享受到更低廉的資費和更好的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新建住宅通信配套的共建做起,逐步過渡到存量駐地網資源的共享,同時為“三網融合”奠定資源性基礎,滿足居民對駐地網電信業務的需求。
本文從駐地網各類配套設施的特性出發,以滿足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運營商的全業務發展要求為導向,著力制定出一套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共建共享方案,以作為駐地網共建共享實際操作過程中的一種技術選擇。
(1)經濟上的可行性
住宅小區駐地網的電信業務發展歷來受制于其配套設施的歸屬,小區內大部分駐地網業務為通信配套運營商所提供。排除其他排他性競爭因素,后進入運營商還需要投入高額的初始建設成本,才能進入這個市場。
從目前的房地產市場規則看,房地產開發商在住宅小區開發階段的配套投資中均包含了通信配套部分,而這部分投資最終作為小區建設成本,分攤到居民的購房款中。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通信配套設施應為小區居民共有,其使用權應由小區居民共同決定。
另外,《物權法》第73條規定:“建筑區域規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所以,在物權法生效之后建設的小區,其通信配套設施的物權依法應當歸業主共有。
但是,由于電信運營商對小區配套權的無序競爭,即使監管部門制訂了折扣率底限的明文規定,開發商往往想出各種辦法將通信配套費壓得很低,導致通信配套設施的建設成本遠大于通信配套費,從而運營商理所當然地認為通信配套設施的所有權應歸其所有。如果實現共建共享,電信運營商之間的配套權之爭將得到極大改善,開發商將不得不遵照監管部門的規定投入通信配套費,使得運營商幾乎不需要承擔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從而專注于提高業務質量和服務等級。
所以共建共享從經濟上看有理有利,應當推而廣之。
(2)技術上的可行性
隨著電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住宅小區用戶駐地網業務已從傳統的xDSL方式承載向PON(無源光網絡)方式承載轉變。PON是一種點到多點的單纖雙向光網絡,其典型拓撲結構為樹型。PON系統由局側的光線路終端(OLT)、用戶側的光網絡單元(ONU)和光分配網絡(ODN)組成,系統參考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PON參考結構
PON技術的引入使得光纖直接向用戶端延伸,無源光分路器又使得光纖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往通過上百對電纜才能承載的業務,現在使用1芯光纖即可解決,可以節省大量的通信管孔、槽道等基礎設施,使得各運營商共用小區資源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在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論證下,各運營商應當在電信監管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合力推進共建共享和新技術發展,秉承以下思路。
· 平等接入、用戶選擇、共建共享、合理補償。
· 新建住宅配套采用“征詢”方式,基本通信需求統一考慮、統一建設。投資維護界面清晰;共享已建小區通信配套設施。
· 從有利于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的角度長遠考慮,應采用先進的接入技術和網絡架構,將光纖盡可能向用戶端延伸,新建住宅小區用戶駐地網采用FTTB、FTTH方式。
為了深入研究駐地網各類資源,根據用戶駐地網中各類通信設施的作用,可以將用戶駐地網分為3個層次。
第1層為基礎層,指用于安裝通信設備、敷設通信線纜且與通信媒介無關的建筑或公用設施,包括小區中心機房,用于安裝通信線路與配線設備的集中配線交接間,小區建筑規劃用地紅線內的通信管道,樓內通信橋架、豎井、弱電間、暗管,住戶室內的弱電綜合箱,220 V交流市電等。
第2層為纜線層,指用戶駐地網業務的通信及傳輸媒介,包括各種光纜、光纖、五類線、雙絞線、皮線光纜、各種光纜交接設備、電纜配線設備等。
第3層為設備層,指提供用戶駐地網業務接入能力的各種設備,本方案以PON接入方式為基礎模型,包括業務集中設備(OLT等)、光分路器、ONU等。
3.2.1 用戶駐地網共建資源的分類
根據通信需求所需的網絡資源,可以將用戶駐地網共建資源分為兩類。
·基本資源,指為滿足每戶一線固定電話和寬帶上網的通信配套基本需求,所需資源的基本容量以及為維護等需要預留的容量。
·額外資源,指屬于共建資源范圍,但電信運營商出于自身特殊需要,所提需求超出基本資源范圍的額外容量。
3.2.2 共建方案
基礎層和纜線層共建,設備層不共建,建設模式見表1。建設模型如圖2所示。
對于基本資源的容量及分配方式,有兩種可選方案。
· 方案1:根據目前主流的 FTTx方案,除別墅外,多層以上建筑建議每16~32戶為一個入戶線集中點,設立樓層纜線集中箱。每個集中點基本需求按每運營商2芯主+2芯備考慮,即每個集中點12芯光纖。樓道設備箱由各運營商獨立設置,在配套項目中統一考慮設置位置及相應布線,具體見表2。

表1 共建方案層次

圖2 建設模型

表2 共建方案資源分配

表4 共享方案對比

表5 共享方案層次
·方案2:與方案1的區別是采用統一的樓道設備箱,即各運營商的設備統一安裝在一個設備箱內。共建方案資源分配見表3。
方案1和方案2的對比見表4,推薦使用方案1。
對于已建小區的既有用戶駐地網,應向后進入運營商共享全部基礎層,部分共享纜線層,不共享設備層,建設模式見表5。
共建共享利國利民,對電信運營商來說可節省建設成本,推動新技術發展;對小區居民來說,可享受到更低廉的資費和更多的選擇。本文針對共建共享的技術方案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實為拋磚引玉。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希望各級電信監管部門大力推進住宅小區用戶駐地網的共建共享,促進住宅小區電信業務更好更快發展。
1 廖小偉,丁道勤.如何創新用戶駐地網市場模式.人民郵電報,2007(21):81~83
2 王慶,胡衛,羅帆.開放駐地網加速推進FTTH建設.人民郵電報,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