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鈞
(云南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隊,云南 昆明 652100)
那扎里銅礦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羅 鈞
(云南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隊,云南 昆明 652100)
本文較為系統對云南省玉龍縣馬工-那扎里銅礦從礦區地質、礦床地質等方面分析該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成因、控礦因素,認為礦床的成因類型為中溫熱液充填型礦床,并指出了找礦標志和下一步的找礦方向。
礦區特征;找礦標志;成因分析
礦區位于玉龍縣石鼓鎮境內,交通方便。礦區主要出露寒武系下統羊坡組(∈1?y)斜長二云石英片巖、黑云石英片巖、含榴二云石英片巖;第三系始新統美樂組(E2m)含礫含巖屑雜砂巖。礦區內的巖漿巖主要為喜山期的侵入巖,巖性主要為石英閃長玢巖。銅礦體賦存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上部的淺灰白色細礫巖屑雜砂巖中。礦床類型屬湖相沉積型砂巖礦床。
2.1 礦床規模及礦體產出部位。馬工—那扎里銅礦共圈定工業礦體3個,探獲(333+332)銅金屬資源量30125.71噸,礦床規模為小型。礦體均產于下第三系始新統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中,受同一含礦層位控制,呈層狀、似層狀。礦體產狀近于水平,大致向南西傾,傾角3—15°,平均小于8°。
2.2 礦體特征
2.2.1 Ⅰ號礦體。位于本次1:2000地質工作區西部,馬工村至那扎里村之間的山脊,是本次地質工作的重點勘查對象。礦體嚴格受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和地形的控制,呈層狀。含礦巖石為淺灰色含孔雀石、輝銅礦及少量藍銅礦之含細礫巖屑粗砂巖、砂質復成分礫巖,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關系。頂、底板圍巖均為紫紅色、淺灰色之含細礫巖屑粗砂巖、砂質復成分礫巖。礦體沿走向長1600m,寬22—600m,埋深0—96m,產出標高3005—3010m。有3個老硐、21個剝土、5個探槽等地表工程及30個鉆孔控制。地表工程間距60—100m,鉆孔間距80—200m。礦體向北西向展布,產狀240°∠5°。礦體厚0.3—4.49m。平均厚1.32m,厚度變化系數71%,屬厚度變化較穩定型礦體。品位0.41—11.64%,平均品位1.97%,品位變化系數94%,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礦體的厚度、品位在走向和傾向上的變化趨勢都無明顯的規律可循。探獲銅金屬資源量(332)11085.61噸,(333)3769.09噸,合計14854.70噸,占礦區資源量的49.3%。
2.2.2 Ⅱ號礦體。位于本次1:2000地質工作區東部,那扎里村西邊的山脊,是本次地質工作的重點勘查對象。礦體嚴格受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和地形的控制,呈層狀。含礦巖石為淺灰色含孔雀石、輝銅礦及少量藍銅礦之含細礫巖屑粗砂巖、砂質復成分礫巖,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關系。頂、底板圍巖均為紫紅色、淺灰色之含細礫巖屑粗砂巖、砂質復成分礫巖。礦體沿走向長1400m,寬16—200m,埋深0—120m,產出標高3050—3070m。有23個剝土、6個探槽等地表工程及8個鉆孔控制。地表工程間距80—120米,鉆孔間距200m,礦體向北西向展布,產狀234°∠6°。礦體厚0.3—4.89m,平均厚1.17m,厚度變化系數100%,屬厚度變化較穩定型。品位0.46—8.30%,平均品位1.31%,品位變化系數75%,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的厚度、品位在走向和傾向上的變化趨勢都無明顯的規律可循。探獲銅金屬資源量(332)2925.06噸,(333)11656.70噸,合計14581.76噸,占礦區資源量的48.4%。
2.2.3 Ⅰ-1號礦體。Ⅰ-1號礦體位于Ⅰ號礦體沿北西走向延展的一部分,含礦巖性,圍巖及產狀等均與Ⅰ號礦體一致。由于沿走向控制礦體的MZK0902、MZK0904兩個鉆孔未見礦,因此將MZK1301、MZK1302兩個鉆孔控制揭露的礦體(Ⅰ-2)單獨圈出,Ⅰ-2礦體平均品位2.33%,平均厚度0.73米,礦體長275m,寬78m,埋深65—90m。估算(333)銅金屬資源量689.25噸。占礦區資源量的2.3%。
2.2.4 礦體受后期構造破壞情況。礦區內礦體較為連續,沿地表均有出露,無明顯破礦構造切割。
2.2.5 礦體對比連接的主要依據和可靠程度Ⅰ、Ⅱ兩個主礦體均產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中,嚴格受地層的控制,呈層狀產出,平均傾角小于8°;礦區內無明顯的破礦構造切割礦體,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晰,品位變化系數分別為94%(Ⅰ)、75%(Ⅱ),厚度變化系數分別為71%(Ⅰ),100% (Ⅱ);為礦化較均勻、礦體較為連續之礦體。對于礦體,地表沿走向已有探槽和剝土工程系統控制,其間距60—120m,沿傾向采用鉆探工程控制,并經系統取樣分析進行礦體圈定,在連接礦體之前,先進行地質現象(主要是淺色砂巖層和玢巖體)的對比連接再進行礦體的連接。故本次礦體連接是較為可靠的。
2.4 礦石類型和化學成分
2.4.1 礦石自然類型和工業類型
(1)自然類型:銅物相分析結果顯示,銅主要以氧化礦的形式存在,其氧化率大于75%。與野外觀察及物相分析結果相結合,礦區內的銅礦石主要為孔雀石、藍銅礦等氧化礦。(表1)。
(2)工業類型:根據礦區銅礦石產出狀態、含礦巖性來看,區內銅礦石工業類型屬砂巖銅礦。
2.4.2 礦體圍巖與夾石
本次工作中探礦工程所揭露的Ⅰ、Ⅰ-1、Ⅱ礦體均產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中,嚴格受地層和地形的控制,呈層狀產出,平均傾角小于8°;頂、底板圍巖均為紫紅色、淺灰色之含細礫巖屑粗砂巖、砂質復成分礫巖,礦區內無明顯的破礦構造切割礦體,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晰,礦體內無夾石。
根據本次地質勘查所收集到的資料,馬工—那扎里銅礦有如下礦化特征:
(1)礦體嚴格受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控制,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產狀與圍巖一致,具有明顯的層控性。
(2)礦體賦存于紫紅色碎屑巖內淺色巖層中,巖性以巖屑石英砂巖為主,次為粉砂巖、礫巖,見大量碳化植物碎片,礦層之上下層位則未見碳化植物碎片。
(3)礦石礦物組分簡單,以孔雀石為主,次為藍銅礦及少量的輝銅礦,均為沉積同生礦物。
(4)與銅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不明顯。
綜上所述,認為本區礦床為砂巖型沉積礦床。

表1 馬工—那扎里銅礦銅物相分析結果表
根據礦床的成因類型,及礦體的產出環境特征分析,本區礦體的找礦標志主要有:
(1)地層標志:美樂組是本區砂巖銅礦的含礦層位,礦體產于其上段一亞段(E2m3-1)之淺色含礫含巖屑砂巖中,礦(化)層上、下層位均為紫紅色含屑砂巖。
(2)礦體或礦化露頭標志:礦區地形切割大,礦體易形成天然露頭,礦石礦物以顏色鮮艷的孔雀石為主,構成直接的找礦標志。
(3)礦石轉塊標志:礦體下方分布的礦石轉塊,溯源而上,往往能找到礦(化)體。
(4)巖漿巖標志:礦區內順層侵位的層狀、似層狀閃長玢巖體延伸穩定,類似標志層,。Ⅰ號礦體位于其下部,距巖體底板垂距5~30米,巖體可作為尋找礦化層位的重要標志。
[1]余仙金.對某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分析.建材與裝飾(中旬刊) ,2008-03-11.
[2]劉亮.甘肅省徽縣通天坪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甘肅科技,2008-02-23.
[3]燕朝陽.化州市豐村礦區逕口礦段鉛鋅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四川建材,2007-08-06.
TD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