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義 岳莉然 王 蕾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認知地圖研究
高春義 岳莉然 王 蕾
對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兩個校區進行了認知地圖的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包括繪制校園草圖及語言描述等)和觀察訪談的方法,分析了校園的識別特征、結構特征和地圖評價,從而為校園規劃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校園,認知地圖,環境心理學
人之所以能識別和理解環境,關鍵在于能在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形象。曾經感知過的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稱“意象”。具體空間環境的意象稱“認知地圖”[1]。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總結出城市意象的五個構成要素[2](道路、區域、邊界、節點、標志物),并對其特征和聯系加以分析。
本文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調查對象,進行了以獲得評價性意象為主要目的的認知地圖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為調查問卷(包括繪制校園草圖及語言描述等)和觀察訪談等方法。
1)方向。
一校區不是正南北走向,主要道路相互垂直;二校區以南北為主導,東西略弱。通過兩個校區的調查分析與研究表明由于一校區不是正南北走向,所以人們絕大多數選擇標志物定位法來尋找目標;而二校區屬于南北走向,所以相對較多人選擇東西南北方向定位。
2)核心。
排除宿舍因素,一校區核心是哈工大步行街兩側的圖書館、新教學樓和主樓;而二校區核心則是主樓及校園周邊各學院樓。這一區別反映兩校區環境的差異:一校區由于教化街穿越整個校園使得校園核心不連貫,整體有被割裂的感覺;而二校區的教學區則通過主樓連成一片。就形態而言,一校區的主核沿近東西向展開,二校區的主核則圍繞主樓由南向北延伸[4]。
3)架構模式。
一校區為聯結于正交十字形主干道上的三大組團(見圖 1),偏東西大道俗稱“校外街”,偏南北大道名為“教化街”,教學區分列東西,學生宿舍位于南側,總體環境便于使用者建立較為清晰的認知結構。而二校區為連續組團(見圖 2),外加零星的意象點(體育場、車庫樓等)。調查結果表明,被試者普遍認為一校區總平面的大概形狀是矩形,其次為不規則圖形,極少數人認為是梯形;二校區認為是矩形和不規則圖形人數相近,極少數人認為是梯形。總體看來,兩校的意象結構方向明確、核心肯定、架構模式則各具特色[5]。

校園意象的組成元素主要為建筑、場所、道路、標志、區域和邊界等。現分別討論如下:
1)建筑。
在被調查者所繪的認知地圖中,建筑元素出現率最高,大部分被調查者還畫出了建筑平面的大致形狀,成為校園公共意象圖中最主要的組成元素。這說明,在中等尺度環境中,建筑物最易為人記憶和再認,是識別環境的重要參照物。統計發現,在意象圖中,一校區的建筑元素出現率高于二校區,這表明,建筑形式的特點是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校區的建筑風格多樣,外形差別較大;而二校區則差別較小。
2)道路。
一校區兩條主干道正交,其清晰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直路,構成校園總體環境的認知骨架。二校區主干道路較為復雜,且道路尺度相同,兩側景觀無明顯差異,主次關系不夠明確,因而缺乏識別特征。
3)場所。
場所包括廣場、大草坪、操場、文體活動中心等露天場所。這些小尺度的區域邊界清晰、功能特征或環境特征明確,對使用者具有獨特吸引力,故可意象性很高。而且視野開闊,便于整體觀察周圍環境,有利于觀察者了解環境的有機聯系并建立整體認知結構,從這種意義來說,這些場所有時又起到節點的作用。
4)標志。
入口、主樓、雕塑為兩校主要標志。其他標志:一校區有行政樓、圖書館、體育館;二校區有圖書館、文體活動中心。但從總體上看,兩校起標志作用的元素較少,分布也不夠均勻。一校區從西校門至主要十字路口非常遠,其間缺乏標志性建筑及小品作為識別和引導手段,令步行者普遍有勞累、厭煩、好遠的感覺。
5)區域和邊界。
就校園總體環境而言,一校區東、西邊界模糊,南、北邊界清晰;二校區四周邊界非常清晰。在校園內部,道路同時起到分隔區域的邊界作用,兩校區相比,二校區的區域特征較為明顯。但總的來說,區域在意象元素中居于相對次要的地位。
識別環境(定位、尋址)是人的基本生物性需要之一,同時,易識別的環境有利于形成地區感、控制感和認同感。高校新來者和來訪者較多,因而這一點格外重要。若單就實際平面圖觀察,一校區道路互相垂直,具有外顯的清晰性,據調查表明,被試者認為最易迷路的區域依次為生活區、教學區、休閑區(見表 1);相比之下,二校區顯得有些零亂,但因架構模式清晰,具有易于識別的內在清晰性,但所有道路等寬、綠化和建筑雷同,因而不易為外(新)來者所識別,據調查表明,被試者認為最易迷路的區域依次為教學區、生活區、休閑區(見表 2)。為此,建議二校區校園加強局部的同一性,不同建筑群宜設有形象的、顯而易見的識別標志(如立面、色彩、小品等);也可根據人流的流線、流量拓寬道路,重點美化,突出主要干道。

表1 一校區校園最容易迷路的區域

表2 二校區校園最容易迷路的區域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一校區道路互相垂直,具有外顯的清晰性,然而建設較早且時間跨度大,導致校園內局部功能分區混亂,校園整體外觀雜亂無章,不能形成統一的風格,建筑密度較高,開放空間相對較少,歷史建筑保護不足,舊建筑過于陳舊,新建筑形式雜亂,原有獨特的校園風格正在漸漸消失。相對而言,二校區的建筑風格相對統一,整體同一性較強,而主干道路較為復雜,且道路尺度相同,兩側景觀無明顯差異,主次關系不夠明確,因而缺乏識別特征。
針對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現狀,現提出以下建議:
1)對建筑進行“整理”:改造建筑立面是使各個年代、不同風格的建筑相互協調,形成整體校園風格的有效途徑,設計的同時要兼顧建筑的功能特點,在整體統一的前提下彰顯個性。
2)景觀系統方面,整合相鄰建筑間小塊綠地,使分散于校園內各處零散“綠點”連接成線、面,使建筑與綠化成為有機的整體,盡量為建筑周邊提供舒適宜人的小環境;力求形成富于親和力與情趣化的校園綠地系統,并以突出哈工大的校園特色為原則,對景觀雕塑小品和環境設施統一設計。
3)交通系統方面,應該貫徹“以人為本,人行優先”的原則,按不同交通性質組織交通,減少其在空間上的交叉與沖突;適當控制交通流量,保證校園內人的行為活動的安全性和交通的便捷性;調整校園出入口位置,增加人行出入口,方便校內外的交通聯系;機動車交通組織著重考慮服務對象要求,并減少其對校園的干擾;注重校園靜態交通問題,合理設停車場和泊位數,減少靜態交通對校園環境的干擾。
4)校園在空間形態上應具有整體的校園環境、多樣的空間層次、宜人的校園尺度,以及強烈的文化特色和創新的發展意識,并以此為指導原則,在環境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使校園不僅與周邊環境統一,而且功能齊全、布局合理。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5-31.
[2][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7-9.
[3]檀文迪.華僑大學校園環境認知地圖研究[D].北京:華僑大學,2007.
[4]沈福煦.空間是靈魂,供人享用的場所——現代建筑空間新論[J].室內設計與裝修,1999(3):15.
[5]趙仁廣.廣場的標志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4:29-31.
[6]朱英杰.高校校園公共空間活力問題淺析[J].山西建筑,2009,35(13):41-42.
Research on recognition map of 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GAO Chun-yi YUE Li-ran W ANG Lei
The paper undertakes th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on the recognitionmaps of two cam puses of 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and analyzes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map evaluation by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mapping of the campus draft and the language description,and themethods for observation interview,so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for campus planning design.
campus,recognition map,environment psychology
TU244.3
A
1009-6825(2011)03-0012-03
2010-09-23
高春義(1978-),男,規劃師,黑龍江省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岳莉然(1978-),女,講師,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王 蕾(1985-),女,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