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樺 許美振 朱凱星 莊曉霞
廣州市海珠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廣州 510288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長期高血壓可引起心、腦、腎等靶器官的嚴重損害,造成患者生存質量下降及較高的致死和致殘率。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全國有高血壓患者1.6億,高血壓已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1]。為了解廣州市海珠區居民高血壓的流行現狀及影響因素,科學制訂高血壓防制策略,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對該區45歲以上居民開展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
根據知情同意的原則,本次調查共抽得1667名調查對象,均參加問卷調查、體檢和實驗室檢測。鑒于高血壓患者常見于中老年人,本研究的對象均為45歲以上常住居民(住滿6個月)。
采用問卷調查、醫學體檢和實驗室檢測的方法進行調查。
1.2.1 問卷調查 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在海珠區居住滿6個月以上的所有45歲及以上居民進行抽樣調查。制訂統一調查表,調查員由經過培訓并考核合格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擔任,采用入戶調查、面對面的問卷方式,均由調查對象回答。調查內容包括:①姓名、性別、年齡、本地居住年限、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基本情況;②吸煙史、飲酒史、體育鍛煉和飲食習慣等情況;③高血壓的診斷、隨訪、家族史、其他患病史以及相關知識共20項,并對調查過程進行質控。
1.2.2 醫學體檢 采用統一方法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腰圍及臀圍等指標,血壓測量采用汞柱式血壓計測定,至少安靜5 min,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體重指數(BMI)按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計算,腰臀比(WHR)按腰圍/臀圍計算。
1.2.3 實驗室檢測 血脂測定:清晨空腹抽血作血脂測定,包括血清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2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2C)。血脂用酶法測定,低溫保存,3 d內檢測。
1.3 診斷標準及變量定義
1.3.1 按照2005年修訂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 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服降壓藥、血壓已低于上述標準者。
1.3.2 參照中國關于超重肥胖的研究結果,定義體質指數(BMI)診斷標準 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2];按腰臀比(WHR)男≥0.9,女≥0.85劃分是否為中心型肥胖[3]。
1.3.3 血脂異常參考標準 有以下任何一種異常就為血脂異常:高甘油三酯血癥:血清甘油三酯(TG)≥1.7 mmol/L;高膽固醇血癥:血清膽固醇(TC)>5.2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 mmol/L。
1.3.4 吸煙判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編寫的《社區衛生診斷技術手冊(試用)》,指過去或現在連續或累計吸煙(卷煙、手卷煙、煙斗、水煙、鼻煙等)≥100支者。
1.3.5 飲酒 指平均每周至少飲1次者。
1.3.6 體育鍛煉 指規律性進行的每次超過20 min、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各種活動。
EpiData3.1軟件錄入數據,雙人雙錄入,并進行邏輯核對。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率的比較用x2檢驗。分別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吸煙、飲酒等變量與高血壓的獨立關系進行單因素分析,計算x2值和P值;將在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構成進行率的標化。
制定海珠區社區衛生診斷指導手冊,從抽樣、調查工具準備、培訓、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數據錄入和處理等環節均有詳細的質量控制方案。
本次共調查1667人。其中男720人,女947人,男女比例為1∶1.32。年齡為偏峰分布,中位數(四分位數范圍)為56(51~64)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85歲。調查對象以漢族(99.9%)、已婚(85.1%)、初中或高中文化(56.5%)、離退休人員(51.9%)為主,過去一年家庭總收入為3萬元(中位數)。
2.2.1 不同年齡、性別的高血壓患病率 海珠區45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36.4%(607/1667),標化患病率為26.0%,其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37.1%,女性患病率為35.9%,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246,P>0.05)。隨著年齡的增大,男女患病率均呈增高趨勢(線性趨勢,男:x2= 76.356,女:x2= 115.259,P< 0.01)。見表 1。
2.2.2 不同文化程度高血壓患病率不同 小學以下患病率最高(57.5%),小學為44.7%,初中/高中為30.2%,大專及以上為3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5.028,P<0.01)。整體上文化程度越低,高血壓現患率越高(線性趨勢x2=51.448,P< 0.01)。
2.2.3 BMI和WHR與高血壓患病情況 BMI各分組高血壓患病率不同,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0.251,P<0.01);隨著BMI指數升高,高血壓患病率也逐漸升高(線性趨勢x2=51.891,P<0.01),肥胖組(BMI≥28)最高。WHR以0.9或0.85分成兩個層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1.599,P<0.01)。見表2。
2.2.4 吸煙、飲酒、鍛煉、咸淡口味等個人生活方式與高血壓患病率的關系 經分析,吸煙、飲酒、鍛煉和咸淡口味的高血壓患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高血壓家族史(x2=10.989,P< 0.01)、糖尿病(x2= 61.076,P< 0.01)、血脂異常(x2=34.394,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有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者高血壓患病率高于無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者。

表1 被調查人群不同年齡、性別的高血壓患病率

表2 BMI、WHR與高血壓患病情況
2.2.5 多因素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以上諸因素與血壓的獨立聯系,控制混雜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以是否有高血壓為應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BMI、WHR、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家族史等因素為自變量,最終進入模型的為年齡、文化程度、糖尿病、血脂異常、BMI和高血壓家族史。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廣州市海珠區45歲以上居民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36.4%(標化率為26.0%),高于2004年廣州市社區診斷高血壓標化水平(20.1%)。這顯示海珠區的高血壓患病率已處于較高水平,表明高血壓已成為海珠區居民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加強高血壓的社區防治,降低高血壓患病率,對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非常必要。男女高血壓患病率差別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性別因素并未影響高血壓的患病情況。男女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呈上升趨勢,與其他結果一致[4]。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年齡、文化程度、高血壓家族史、BMI、血脂水平、糖尿病是高血壓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與黃曉波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有高血壓家族史者患高血壓的危險性是無高血壓家族史的2倍。高血壓家族史進入多因素分析后,其OR值增至所有因素中最大,說明與其他危險因素相比,它的致病危險性較強,在高血壓的病因中,遺傳因素可能占主導地位。肥胖是高血壓的主要發病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F今社會,由于膳食模式中肉類和蛋白質比例增加,而主食和蔬菜類相對較少,且人群的體育鍛煉日益減少,肥胖問題日益嚴重。BMI是高血壓危險因素中影響較大的一個,有關報道稱BMI與高血壓有較好的相關性,BMI越高高血壓患病風險越大,BMI對預測高血壓有較好的實用價值[6-7]。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隨著BMI、WHR水平遞增,高血壓患病率亦升高,提示控制體重對高血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高血壓同時是一種伴有多種代謝異常的綜合征,血脂代謝異??纱龠M或加重高血壓[8]。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血脂異常與高血壓患病有關聯,與廣州市另一個調查結果相似[9]。
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隨著人群文化程度的降低,高血壓患病率逐漸上升,文化程度可能從影響個體生活方式、膳食習慣等方面導致血壓水平發生改變[10]。由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可能從較高的健康知識水平、較強的醫療保健能力等方面受益,導致血壓危險因素水平降低,所以表現為負相關。
既往研究發現膳食中的攝入量與血壓水平顯著相關,但此次研究未得出該結論,可能是廣州飲食普遍偏淡的緣故。吸煙和飲酒與高血壓患病情況未得出有差別的結論,可能與調查中女性人數偏多(56.8%),而女性又大多不吸煙和飲酒有關。另外,經常鍛煉與否高血壓患病率差別無統計學意義。由于是現況調查,不排除一部分中老年人因患高血壓才加強身體鍛煉,所以這里并不能認為運動不是高血壓的影響因素,需做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海珠區防治高血壓形勢不容樂觀。由調查結果可見,除了遺傳因素,超重或肥胖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控制超重或肥胖刻不容緩。另外,文化程度對高血壓有保護作用,政府應加大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降低本地區高血壓發病率。
[1] 齊小秋,王宇,孫靈芝,等.中國慢性病報告[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5.
[2]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2-20.
[3] 董燕敏,陳博文.社區衛生診斷技術手冊(試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117-193.
[4] 龔杰,賈紹斌,馬列.寧夏農村居民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1,12(3):227-229.
[5] 黃曉波,胡蓉,樂慶榮,等.黿慶市城鄉居民高血壓患病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1):25-27.
[6] Almajwal AM, Al-Baghli NA, Battcrham MJ, et al.Performance of body mass index in predicting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Saudi Arabia[J]. Ann Saadi Med, 2009, 29(6):437-445.
[7] 何展明,陳清,曾雪葵,等.廣州市白云區683例居民高血壓及其相關因素調查 [J].熱帶醫學雜志,2011,11(1):26-28,49
[8] 彭健. 高血壓與血脂代謝紊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22(4):36-37.
[9] 程慧,潘瑞胤,羅亦娟,等. 廣州市社區高血壓流行現狀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9,25(14):1534-1536.
[10] 呂敏,武陽豐,李瑩,等.文化程度與血壓的關系:中國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多中心協作研究[J].高血壓雜志,2002,10(5):48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