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繼光 賽乃木克孜·亞爾麥麥提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醫(yī)院眼科,新疆喀什 844000
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尤其是小切口,具有安全、經濟、適應證廣泛的特點,手術的成功率也能得到保證,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并發(fā)癥出現,現就筆者所在醫(yī)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患者出現的并發(fā)癥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報道如下。
選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行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患者502例,其中男296例、女206例,右眼278例、左眼224例,年齡35~96歲,平均65歲。單純老年性白內障305例,白內障繼發(fā)青光眼4例,白內障合并青光眼6例,白內障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壓等全身其他疾病患者122例,外傷性白內障12例,并發(fā)性白內障及其他53例。晶狀體核≤Ⅲ級核162例,>Ⅲ級核340例。術前眼壓控制在≤22 mmHg(非接觸眼壓)。
住院常規(guī)及眼科專科檢查,術前視力、眼壓、眼A/B超、備皮、沖洗結膜囊、散瞳,控制血壓、血糖、心肺疾病等。
愛爾凱因眼液表面麻醉,眼科常規(guī)消毒鋪巾,鞏膜隧道切口,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水分離,娩核,抽吸皮質,植入適宜人工晶體。
局部或全身抗菌素應用,每日換藥點眼,查視力、眼壓,術后按時復查。
因我地區(qū)各農牧團場之間相互距離遙遠,給隨訪帶來一定的困難,無法準確統計,故以出院前視力(一般為3~5 d)為準:≥0.5446例,<0.556例。
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尤其是小切口)是顯微手術最基本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手術技術[1],下面就筆者所在科室最常見的并發(fā)癥進行分析。

表1 134例并發(fā)癥情況及處理方法
喀什地處偏遠,患者年齡多偏大,多為Ⅳ、Ⅴ級核,一部分核既硬又大,有的甚至呈黑褐色,在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角膜內皮、虹膜和后囊膜等組織,娩核時選擇劈核予以分次取出,故角膜、虹膜損傷,后囊破裂稍多。角膜水腫一般術后恢復良好,對視力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少則1d,多則5~10d恢復,全部患者沒有出現角膜失代償。后囊膜破裂是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而且最熟練的手術者也難以避免[2],尤其是非正常瞳孔患者,及時發(fā)現并選擇恰當的處理方法,根據后囊破裂大小,確定是否植入人工晶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此并發(fā)癥出現,提高患者的術后視力[3]。后囊混濁是白內障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影響視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殘留的晶狀體上皮細胞移行致后囊上形成的膜狀混濁物,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4],隨著手術方法和人工晶體的不斷改進,發(fā)生率明顯降低。驅逐性出血非常少見,為術中眼壓突然增高、出血所致,立即予以關閉切口,加壓包扎,抬高頭位,此并發(fā)癥對患者視功能影響最大,是白內障手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占0.05%~0.20%[6],一定要及時對癥處理。手術操作是非常精細的,每位患者出現相同的并發(fā)癥表現也不完全相同,應該不斷改進手術方式,提高手術技巧,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出現的并發(fā)癥要認真對待、及時處理,為解決患者白內障盲盡心盡責[7-8]。
[1] 王亞娜,駱彥麗.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術中并發(fā)癥的探討 [J].眼科,2003,12(3):165-166.
[2] 陳菊仙,朱越峰. 小切口白內障手術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和處理[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7,25(12):1354-1355.
[3] 胡博杰,李筱榮. 白內障手術晶狀體后囊破裂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9,27(11):1305-1308.
[4] 黎曉新. 眼科學新進展[M]. 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123.
[5] 張秀萍,郭春溪. 白內障術后囊袋阻滯綜合征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10(24):1090-1091.
[6] 李鳳鳴. 眼科全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667.
[7] 韋玉玲.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289例并發(fā)癥及處理 [J]. 廣西醫(yī)學,2008,30(5):662-663.
[8] 黃經河,鄧金好,覃濤.白內障超聲乳化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摘出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5(4):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