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貴州省六盤水市安居醫院,貴州六盤水 553000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肝炎,臨床表現為肝損傷嚴重,以膽汁淤積的黃疸型多見。隨著檢測手段的提高,戊肝的檢出率隨之升高。既往由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或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即是戊肝,冬春季高發。筆者所在醫院2007~2010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戊肝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62例戊肝患者,其中男50例,女12例,男女比例大約4∶1,年齡最小22歲,最大58歲,平均(40.0±3.2)歲。診斷均符合急性戊型黃疸型肝炎診斷標準。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1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靜脈輸注葡萄糖醛酸內酯(肝泰樂)、促肝細胞生長素、維生素,黃疸無明顯消退選用如下三個方案:①口服強的松(30~50 g);②靜脈滴注654-2(山莨菪堿)10~20 mg;③口服熊去氧膽酸250 mg,Bid[1]。若無效則換用其他方法。10 d為一個療程,用藥時間2~3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以茵陳30 g,金錢草30 g,郁金 18 g,丹參 20 g,當歸 15 g,白勺 15 g,雞內金 15 g,白術30 g為基礎方,濕熱甚加黃芩、山梔、虎杖;肝郁氣滯加川楝、元胡;腑氣不通加厚樸、大黃;血淤甚加鱉甲、桃仁、紅花;并腹水給予五皮飲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阿膠、枸杞;陰虛加熟地、黃精。水煎服,每日3劑,10 d為一療程,用藥時間為2~3個療程。
觀察指標:主要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及肝功能等。
用《臨床醫師統計學助手V3.0》軟件分析,數據以()表示,分別用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療效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療效比較(±s)
注:兩組治療3周后比較,*P<0.05
組別 ALT(U/L) AST(U/L) TBIL(μmmol/L)治療組 治療前 1363.4±278.6683.4±249.9 229.6±58.5治療3周 182.1±72.5* 62.9±12.8* 35.1±3.9*對照組 治療前 1338.2±278.9 690.4±225.1 222.8±60.6治療3周 239.9±90.7 76.8±18.2 49.8±20.6
表2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n 乏力 食欲不振 腹脹 上腹不適 住院時間治療組 31 12.0.±7.3* 7.9±2.5* 6.4±1.8* 17.0±13.1* 25.0±4.8*對照組 31 16.1±7.5 11.6±2.3 10.4±3.5 21.5±6.2 32.2±7.3
戊肝在中醫屬于“脅痛”、“黃疸”范疇。臨床上以“陽黃”多見,是由感染濕熱疫毒之邪所致。濕熱蘊結脾胃,熏蒸阻滯肝膽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黃。辯證以肝膽濕熱為主,兼淤血阻滯[2]。方中茵陳是清肝膽濕熱的主藥,具有保肝、清熱、利膽退黃、抗病毒的作用,金錢草、郁金加強其清熱除濕、利膽退黃。《金匱要略·黃疸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故指出“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方中車前子利水退黃正符合此意。汪承柏認為淤熱互結乃黃疸的基本病因病機,故主張涼血活血為治[3];而且現研究發現丹參具有護肝降酶、改善血清蛋白含量、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肝纖維化作用,由此方中重用丹參。肝屬木,喜調達,濕熱淤阻致肝郁氣滯[4],乘脾犯胃,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故方中重用白術健脾除濕,以免加重濕熱癥狀,佐以雞內金運脾消食,改善納差、腹脹、上腹不適癥狀。肝為血臟,故給以當歸、白勺養血柔肝。并在治療過程據個體隨證加減并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注意適當的休息及合理的飲食調養。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較單純西醫治療明顯縮短了療程,療效更好,值得推廣。
[1] 鄭曲波,鄒越前,程濤,等.熊去氧膽酸對肝內膽汁淤積大鼠多藥耐藥相關蛋白2的影響及意義[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0,20(1):41-43.
[2] 郭靜 .中西醫結合對戊型肝炎高黃疸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9):72.
[3] 汪承柏.中醫中藥治療重度黃疸肝炎的研究思路[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1):1.
[4] 沈中良,許賢君,盛李琴,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戊型肝炎3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8,22(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