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維忠
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醫院骨外科,遼寧阜新 123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后,椎體間松動,半脫位,椎體緣、鉤椎關節增生,產生骨贅或椎間盤破裂脫出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壁水腫,血管狹窄痙攣,腦缺血缺氧而引起各種癥狀,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且易于復發[1]。本研究現結合筆者所在科室近年來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對其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對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入院治療的10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觀察,其中男66例,女40例,年齡22~58歲,平均(40.5±7.8)歲。所有患者就診時均主訴出現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將106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選擇情況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的診斷依據為標準。全部病例均經X線片或CT檢查、腦血流圖檢查明確診斷,癥狀及體征均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應用丹參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滴,每日一次;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5 mg,睡前服用,每日一次,10 d為一個療程;對于惡心、嘔吐嚴重者給予鹽酸異丙嗪注射液25 mg,肌注。治療組在上述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方劑、頸椎牽引及推拿等治療。其中中藥方劑[2]:天麻 12 g,鉤藤(后下)15 g,五味子 15 g,石決明 15 g,夜交藤 36 g,柏子仁 15 g,棗仁 15 g,遠志 12 g,半夏10 g,膽南星 12 g,川芎 10 g,當歸 12 g,白芍 15 g,葛根 20 g,丹參15 g,惡心、嘔吐重者干姜10 g,竹茹10 g,有濕熱者加霍香12 g,佩蘭10 g,并結合臨床隨癥加減。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3]。治愈:癥狀消失,能正常參加工作和勞動;好轉:癥狀有不同程度緩解,能較為正常參加工作和勞動;無效: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
應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2.45%)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9.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均遵醫囑在治療后6個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復查,治療組患者無一例復發,對照組有4例(7.55%)復發。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x2=4.736,P<0.05)。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出現2例頭暈、頭痛癥狀 ,停藥后癥狀消失。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椎動脈在循行途徑中反復出入椎間孔,并存在較多迂曲,因此受其周圍結構異常、頸部活動及頸背部軟組織應力、血管內本身病變以及交感神經刺激等,從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及頸項部板滯為主的癥候群[4]。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屬于“眩暈”范疇,其以虛為本,風痰為標,瘀貫穿病之始終,治宜滋陰降火為要,而本組中藥方劑中,天麻平肝熄風治頭痛頭暈;鉤藤清熱平肝熄風;石決明平肝潛陽治療頭痛、頭脹;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活絡以治神衰失眠;半夏、南星有祛風散結化痰止痙、止痛;五味子、柏子仁、棗仁、遠志具有養心安神,以益肝腎;當歸、白芍具有益氣養血功能配合川芎使補而不滯;葛根發表、解肌止痛,專治項背強痛,且能引藥上行;丹參活血化瘀、通利血脈、又能養心安神,因而在治療上補虛與熄風,溫陽與化痰同時并用使正氣得復,癥狀得除[5]。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葛根有舒緩血管平滑肌,抗血管痙攣,增加椎動脈供血作用。當歸、川芎抑制血小板凝聚,丹參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腦的能量代謝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謝。白芍解痙、鎮痛、解熱、抗驚厥。方中大部分藥物均有擴張血管,緩解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消除和緩解臨床癥狀。另一方面,頸牽引可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增大,頸背部痙攣的肌肉放松,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和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對椎動脈的刺激,使癥狀逐漸減輕和消失。推拿治療有助于矯正椎間關節的不穩定,緩解肌肉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情況,改善腦循環,從而使癥狀得以緩解[6]。
本組資料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2.45%)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9.25%)。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迅速緩解患者因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痛的癥狀,又可以解除對椎動脈的壓迫,中西醫結合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復發率低,安全性好,值得推廣和應用。
[1] 黃代富,倪祖文,曾玉先,等.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150例[J].陜西中醫,2007,28(4):425-426.
[2] 李磊,黃性貴,司道山.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07例[J].光明中醫,2007,22(1):46-47.
[3] 莫積銘,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8例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2008,7(4):101.
[4] 古力扎·庫爾班,阿孜古力·胡達拜地.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80例臨床觀察[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8,14(8):1198-1199.
[5] 劉世靜,付跟鋒,王寶奇.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6例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0,23(4):139-140.
[6] 趙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50例[J].山西中醫,2008,24(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