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海 楊曙光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中心醫院消化科,廣東深圳 518116
潰瘍性結腸炎(UC)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臨床應用藥物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為口服、靜脈和保留灌腸[1]。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對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并采取口服及灌腸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確診患者,符合2000年成都會議UC的診斷標準[2],治療前均未用其他治療方法。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18~63歲;病程1~6年,平均(2.1±0.6)年。全部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疾病程度及病變部位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無統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校
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0 g,4次/d,療程4周。治療組口服美沙拉嗪緩釋顆粒0.5 g,2次/d,同時給予美沙拉嗪灌腸劑4 g/100 mL,1次/晚,保留灌腸。療程4周。比較兩組的療效。用藥期間記錄臨床癥狀變化和不良反應情況,療程結束后1周內復查腸鏡并做活組織學檢查。
痊愈:腹瀉、腹痛、黏液血便等癥狀消失,腸鏡檢查示腸黏膜大致正常;顯效:腹瀉、黏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腸鏡檢查示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有效: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等癥狀減輕,大便次數減少,腸鏡檢示病變轉前有改善;無效:癥狀及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中斷治療者按無效處理;復發:潰瘍痊愈后又復發。
所有統計分析均使用SPSS12.0軟件版本。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x2=7.43,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均未見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n(%)]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腸黏膜的充血水腫、潰瘍、糜爛、出血點及瘢痕與假息肉治療后均明顯消失,且治療組上述腸黏膜表現消失的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腸鏡檢查腸黏膜變化(n)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直腸、結腸黏膜及膜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及精神因素有關[3]。美沙拉嗪是一種 5-ASA制劑,能夠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釋放,通過清除自由基降低腸道損傷及刺激。SASP是一種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藥,SASP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大約1/3的患者不能耐受其引發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或頭痛等不良反應或出現過敏反應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圍及治療效果[4]。文獻報道,美沙拉嗪UC的療效較SASP更顯著,且不良反應少。美沙拉嗪由二分子水楊酸經氮2鍵連接而成,在結腸部位被細菌裂解后成為兩分子5-氨基水楊酸,可以去除柳氮磺胺吡啶所造成的不良反應[5]。臨床觀察顯示,本組資料中,治療組應用美沙拉嗪口服及灌腸治療25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總有效率為92.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6.00%(P<0.05),且治療組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出現的充血水腫、潰瘍、糜爛、出血點及瘢痕與假息肉等表現均明顯消失。綜上所述,美沙拉嗪口服聯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好、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劉琪,孟凡冬,梁曉梅,等.美沙拉嗪灌腸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北京醫學,2008,30(1):50-51.
[2] 葉任高.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06-407.
[3] 劉旭丹,張樂幸,徐惠萍.潰瘍性結腸炎81例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3):262-263.
[4] 劉彥琦,張占軍.美沙拉嗪與SASP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對比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3):309-312.
[5] 張燕玲,潘樟福,闕曉華,等.美沙拉嗪口服聯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 [J].海峽藥學,2010,22(5):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