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為什么是基因?
■錢丹

十年前英國《自然》雜志刊出62頁的長文《人類基因組初步序列和分析》,標志著人類基因定序計劃的初步成就,近年《自然》雜志為此一專文發表的十周年,特別刊出社論和20多頁分析專文,展現出對人類基因定序計劃的一種樂觀信念,其社論標題《最好的還沒來》,也呼應了當期《自然》雜志封面上的大標題:《未來是光明的》。近代生命科學對于人類生命現象的探索,之所以會走向一個以基因為單元的化約之路,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基本上,這不是一種自然直觀的思維,因為在人類早期的經驗里,面對復雜龐大的生命現象,總是將之視為一個整體。
近代生命醫學上承的文藝復興那個傳統,可以說對近代生命醫學的化約思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文藝復興人體解剖學興起,使生命整體存在的觀念有了改變,解剖學一方面大大豐富了人類對身體內在組織結構的了解,同時也影響人類對生命體的概念。一個活體的生命,其實可以是一些固執無變動器官的組合物,人體的組織器官,無一不可以分離探究,就如同一個機械體的組成組件,一種新的整體生命的化約觀念,也就漸漸深入人心,一直延續至今。
文藝復興之后在歐洲萌起的近代科學,承襲著同樣的一個化約思想,自然宇宙中的物質一如生命現象,莫不可以用化約方式來探索;于是先有化約思維在物質探索中的燦然大成,17世紀以后的近代科學,也逐步在以微觀視野的物資探索知識,成就其文化強勢地位;掌握微觀,便控制了巨觀,也掌控了物質的現象。生命科學的化約思維來得較晚,19世紀門德爾雖已提出遺傳分離原則,但是終其一生,他的想法并沒有受到青睞,到他死后16年,經19世紀末所謂“三人同時再發現門德爾遺傳原則”的科學歷程,到20世紀才得到世人肯定。
有了門德爾遺傳分離原則化約思維的開路,20世紀再有接續工作,由摩根的果蠅染色體到艾佛利肺炎雙球菌、德布呂克的噬菌體研究,最后才有了1953年華生和克里克的解構遺傳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大成就。這一連串的發展,可以說是給當前以基因化約審視生命的主流思維,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18世紀以降,物質科學由化學元素的化約,到19世紀末原子結構的探索,以至20世紀粒子物理的化約發展,可以說迭有佳構,也造成深遠的影響。物質科學化約論的成功,不僅在思想上給生命科學帶來理論倚恃,物質科學化約發展成就的精進微觀技術,也使得生命科學的化約作為成為可行。
生命科學的基因化約發展,雖有掌握微觀細節的優勢,但是面對復雜龐巨的生命現象,仍有見樹難見林的困蹙,旁的不說,1999年幾例動見觀瞻的基因治療大挫敗,便可一葉知秋。另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凱樂2007年在《自然》雜志的《二種文化沖突》專文,亦點出以物質科學思維,來追尋一個生命科學普適理論的基本哲學困境。
人類基因定序初稿發表十年來,雖有基因治療的挫敗,疾病治療的突破亦甚有限,但是對于基因內里信息的累聚,以及個別基因與遺傳瑕疵或疾病關聯性的建立,并非沒有成績,盡管生命醫學面對社會渴求研究訊息快速轉譯出治療作為的壓力,但整體的支持還是正面的。
無論如何,基因信息的大量累積和甄別比對技術的快速進展,不論會不會帶來真正的突破,在當前科研體系機制之下,生醫研究的基因化約之路,只會一路向前。但是這個文藝復興以降的近代醫學傳統,面對著生命現象的復雜龐巨,內里因果關系的非線性對應,以基因單元探究生命現象,已然不是一個純粹客觀的技術問題,更牽涉到對于疾病的概念,以及對于生命價值的一種主觀抉擇和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