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華
恐龍謎團探秘
■江先華

長期以來,有一件事情曾經令學者感到不解,為什么極少發現介于中間的侏羅紀中期的恐龍化石?這使得侏羅紀中期的恐龍史成為一片空白。令學者感到興奮的是,在中國西北部戈壁沙漠發現的恐龍化石中,人們不但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肉食性恐龍化石,還發現了新種恐龍化石,而且,這些恐龍化石全都來自侏羅紀中期那個空白的年代。這些恐龍化石的發現不但填補了侏羅紀中期恐龍史的空白,而且還帶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在恐龍最初出現的三疊紀,當時的掠食性恐龍的體型只有火雞般大小,但是到了侏羅紀,恐龍開始劇烈演化。在侏羅紀中期,恐龍的體型已經變得十分龐大,到了侏羅紀末期又出現巨大的恐龍,它們的體重為30噸~50噸,有的甚至達到80噸,這個體積是現今最大陸地動物的數十倍。到了白堊紀,巨大的恐龍稱霸地球。
自2001年開始,在中國西北部戈壁沙漠進行的恐龍化石挖掘工作不但證明了學者的看法,而且還發現了新種恐龍。然而,在侏羅紀中期究竟發生過什么事情,才致使這些最新出土的遠古爬行動物變成了巨獸呢?
一種看法是,恐龍遭遇到重大的災難。例如小行星撞擊地球或火山爆發,從而導致許多的生物滅亡,這使得幸存下來的生物不太需要競爭,并且獲得生長的充??臻g。但問題是,動物的繁衍和發展需要食物,需要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然后通過競爭優勝劣汰。因此,在生物物種大量滅絕之后的復蘇時期,陸地上肉食性動物的發展空間其實并沒有什么優勢,具有發展優勢的首先應該是植物,然后是食草性動物。只有在食草性動物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這個前提下,肉食性動物才能有發展空間。此外,如果認為正是因為食草性動物的發展為肉食性動物提供了發展空間,這種片面的看法同樣是行不通的。大自然中,動物之間吃與被吃有著奧妙的制約關系,被吃者的生存數量一旦下降,捕食者的發展空間同樣也會受到威脅。
另一種看法認為,恐龍的體型變大與大陸漂移有關??铸報w型小的時候,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而且氣候非常干熱。自從大陸開始分裂,氣候變得越來越溫暖和潮濕,使得植物突然大量繁殖,食物來源的增多促使恐龍的體型變大了。此外,大陸分裂導致生物發生隔離,這種現象促使進化造就出奇異的新種動物,孤立的新大陸也可能會導致恐龍各自演化。反對這種看法的人則認為,大陸分裂造成了陸地面積變小,因此,隔離無法解釋生物為什么會變得巨大。于是,有科學家對現今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進行研究。大象屬于大型的陸地食草性動物,因為當時它們只有品質很差的屬于木質的植物,吃這樣的食物難以消化,要消化這類食物就得依靠很大的消化器官,這就需要有龐大的身體才能裝得下龐大的消化器官。而屬于獵物的動物,它們的體型進化成十分龐大的原因,更多的是與遭到被獵食有關。身體龐大一般不會遭到攻擊,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大象滿1歲之后通常不易遭到捕食,因為獅子殺不了成年的大象。而獅子在獵食時懂得如何更輕易和安全地去捕食獵物,絕對不會去招惹幾噸重的龐然大物。
在化石記錄上也可以發現這樣的模式。在1.6億年前,鱷目動物、恐龍類動物和哺乳類動物最初的體型都很小。不少學者因此偏向這樣的觀點,促使動物在后來的演化中越變越大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中吃與被吃的殘酷關系,只要體型巨大,就能擺脫被吃的命運。然而,從對恐龍化石數量的發現和研究資料中可知,在那個時候,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是得到了繁衍和發展的。所以,恐龍的體型發生如此巨變,看來更多地與它自身的因素有關,例如基因突變。
既然恐龍在重大的災難面前能夠獲得優越的發展空間,而且在體型上占有優勢,那么,在地球上生存了1.5億余年的恐龍,它們為什么會滅絕呢?
在2001年開展的恐龍化石挖掘過程中,考古學者又遇到了一個謎團:他們在戈壁沙漠發現了奇怪的恐龍死亡之坑,這樣的死亡坑還不止一個。經過對恐龍骸骨和化石周圍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分析,有證據顯示這些恐龍并非自然死亡,也不是迅速斃命的,而是在死亡之前經過了一番掙扎。
重要方面或其相關的估值取決于定性和定量兩個因素。從定性角度,某個參數由于自身的性質,可能是重要的,譬如國家風險。在礦產資源資產評估時,確定信息是否是重要的一般規則是分析其遺漏或錯誤陳述對評價報告使用者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信息的重要性要求經過專業判斷。在礦產資源資產評估時,如果評估師認為獲得的數據不是十分精確或可靠(如某礦床礦物通過類比獲得的選礦回收率),則必須在評估報告中予以說明。
在其中一個死亡坑內,躺在最下面的是二只可能屬于肉食性的恐龍,在它們上方的是一只尚未命名的恐龍,再上面的二只是暴龍,位于最上面的一只是身長約3米、體重約75千克的冠龍。這些恐龍骸骨以立體方式相疊在坑內,彼此相距約30厘米,堆疊的高度超過了1米。研究者對死亡坑內恐龍的死因進行了各種猜測,其中一種猜測認為,恐龍死亡坑可能是體重20噸的蜥腳類恐龍馬門溪龍留下的大腳印,這個巨大腳印所造成的凹陷后來充斥著泥漿。在1.6億年前,現在新疆的戈壁沙漠曾經是一片沼澤地,因為發生了大規?;鹕絿姲l,使得這一地區充斥著火山灰,火山灰隨后在類似流沙的火山泥凹地上方形成半固態表面。由于獸腳類恐龍只能利用它們的后腿移動身體,一旦落入這個陷阱就難逃一死。如果是這樣,發掘中所發現的類似的恐龍死亡坑理應不止三個,而應該是較為多見的。
另一種分析認為:首先是一只作為獵物的恐龍陷入了泥坑,然后是一只迅猛龍前來攻擊那只無助的獵物,結果它自己也被困在黏稠的泥潭中。接著又來了一只貪吃的恐龍,二只恐龍于是展開搏斗。這時,一場火山爆發使得這些恐龍來不及逃走,結果,死亡坑內的恐龍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既然死亡坑內的恐龍并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迅速斃命,它們在死前是經過一番掙扎的,而且,處于死亡坑內最上面的是體型最大的冠龍。那么,這些恐龍為什么會被幾乎垂直地埋在同一個坑里呢?在黏稠的泥潭中相互對抗,二只恐龍在搏斗中所處的位置只能是一“左”一“右”,假設先死亡的一只恐龍正好處在死亡坑之上,那么,被困的、最后死亡的那一只恐龍所處的位置只能在死亡坑旁邊。而且,體重最重的冠龍的力量相對較大,它在殺死對手之后必然會掙扎離開泥潭,盡管它沒有成功,但挪動一下位置應該是可以的。再假設,冠龍被困死在原地,它越是掙扎越是容易往下沉,那么早死的一只恐龍的尸體就會位于死亡坑的最上方,而最后死亡的冠龍尸體的位置則相對處于下方,而且它們不可能處于一個垂直面上。
另外有一個例子,大概可以為恐龍的死亡多畫一個問號——有研究者留意到北美洲的巨型三角恐龍骨盆上的刺痕。在一個三角恐龍的樣本上有80余個刺痕和切痕,有人認為那是被霸王龍咬的痕跡。可是,圖片資料顯示,三角恐龍骨盆上傷口的排列并不像是被霸王龍所咬,而更像是被某種尖利的器具(例如標槍)所刺。
死亡坑內恐龍的死亡之謎仍然沒有解開,聯想到恐龍的滅絕以及恐龍蛋的大量發現,就更加使我們感覺到其中的神秘。
最早被發現的恐龍叫做禽龍。歷史上首次發現數量最多、最完整的禽龍化石是1878年4月,在比利時的伯爾尼薩爾特煤礦的礦井中,一名叫朱爾·克里特厄爾的人發掘出一具禽龍化石。后來的挖掘中,在距離地表332米深的黏土坑內,人們一共發掘出39具完整的禽龍骨架化石。之后,從1909年—1923年,在美國國立恐龍公園的自然保護區里,人們幾乎發現了侏羅紀晚期所有的恐龍,其中有長達27米的梁龍,有聞名的阿普吐龍、圓頂龍和劍龍等素食性恐龍以及一些肉食性恐龍。在發現的同一種恐龍化石之中,還有不同年齡的個體。
中國是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已發現并經過鑒定和研究的恐龍就達到近100種,而中國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數量更是位居世界之首。有資料顯示,截至1993年,全世界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500個,但從1993年—1997年,僅在中國的河南南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就超過了5000個。由此可見,與發現其他遠古生物化石的不同之處是,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的發現有一種奇異的特點,那就是數量多、種類多以及化石“成群”。
恐龍是地球上一個龐大而兇猛的家族,它們為什么會滅絕?地球上為什么會遺留下數量如此眾多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難道自然之神特別眷戀恐龍?
關于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專家學者眾說紛紜。隕石撞擊說認為,在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猛烈地撞擊地球,這種撞擊所產生的威力相當于1億顆氫彈爆炸的力量,致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遭到了滅頂之災。隕石撞擊地球所激起的塵埃彌漫了天空,遮住了陽光,大地變得黑暗而寒冷,植物開始大量枯死,恐龍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隨之滅絕。
恐龍作為地球上的霸主,它們當中的體型有的巨大,有的較小,還有會飛的翼龍和能在水中生活的蜥腳類恐龍,在那個時候的地球就像如今的地球是“人類的世界”一樣??铸堖@個龐大的家族在地球生存了1.5億余年,在這漫長歲月里,恐龍一定經歷過多種自然災難,從中可以想象到,恐龍不愧是一種相對優越的物種。就是這樣一種優越的物種,在面對自然災難時會坐以待斃嗎?
無論是發生火山爆發、食物短缺還是天外之災,動物的行為通常是:要么逃亡,要么就是遷徙。只要不是面臨突如其來的瞬間致死的滅頂之災,恐龍的滅亡應該是一種逐漸的過程,而不會成群死在一塊。但是,挖掘恐龍化石所發現的許多情形給人的印象是,恐龍仿佛被困在一個集中營里,然后被集體屠殺。
趙資奎教授被譽為“中國恐龍蛋一號專家”,對眾多恐龍蛋化石的研究有30余年的歷史。他對廣東南雄盆地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研究分析,在蛋殼中除發現了微量元素之外,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銥”的化學元素。因此,趙教授認為,無論是隕石撞擊還是火山噴發帶來的銥元素,都是通過食物鏈進入到恐龍體內,然后沉積在蛋殼中導致產生病變,使恐龍無法正常地繁殖后代,最終使恐龍走向滅絕。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20萬年。
可是,恐龍是一個種類龐大的家族,如果說恐龍是因為攝入過量的微量元素而導致滅絕的,那么為什么偏偏是恐龍而不是其他的草食性動物呢?
不同地方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有一種相似的特點,那就是數量較多而且較為集中。例如,在中國湖北省鄖縣一帶發現的恐龍蛋化石,較集中的地點有五個,其中在一處面積不到10 000平方米的地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就有2000余枚。而在美國蒙大拿州的一個恐龍蛋遺址,方圓1000米內所發現的慈母龍的蛋窩也有40窩,每個窩里至多有25枚蛋,窩與窩之間相距8米(這個距離正好是慈母龍的身長)。在這些被成窩發現的恐龍蛋之中,有正在孵化的恐龍和剛出殼的幼年恐龍,這些小恐龍有的已有發育良好的肢骨關節,有的肢骨關節剛剛形成。在發現的跑山龍蛋窩之中,蛋殼一般都完整無缺,而且沒有搬動過,但蛋的頂端已有裂口。有學者認為,這是小恐龍離開蛋殼時留下的,這說明剛孵化出來的小恐龍就會獨自離開蛋窩。
把世界范圍內的恐龍滅絕歸因于目前的任何一種說法,人們都會找到其中的疑點??铸埵且粋€“陸海空”大家族,它們有不同的食物對象和不同的生存空間以及不同的進化過程。因此,火山爆發、隕石撞擊和因食物而亡等等的事件只能發生在某個地域和某個恐龍家族,而這些災難的結果,在常理上說只能導致恐龍大量死亡而不是恐龍滅絕。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界對此并沒有一個定論;而不同種類的恐龍集中死在一個“集中營”里并且成為化石,不同種類的恐龍的蛋窩群也在一個“集中營”里被發現,這又給恐龍滅絕事件增添了謎中之謎。這不禁令人產生另一種猜想,能夠滅絕恐龍這個龐大家族的,會不會是“第三者”的杰作呢?也許,把恐龍的滅絕假設為某種智慧生物的所作所為似乎更加合適。誠然,這種假設未免太荒唐——在6500萬年前,地球上真的出現過某種智慧生物嗎?
(盛文娟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