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整理
年老的更夫穿著更衣,走在幽幽古巷里,一邊敲著鑼,一邊高聲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在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其實,這并非杜撰,在我國,“喊火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防火意識。據《周禮》記載,仲春二月,當天上的火星行將出現之日,宮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員要敲著木鐸在宮中走動,以做好防火的宣傳工作,這便是我國喊火燭的由來。從西周至清2000多年,民間喊火燭經久不衰。每到冬天,時近黃昏,街上就會傳來一陣陣“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滿滿,灶倉清清”的呼喊聲。這時,人們就會去看一看灶門口有沒有火種,并將柴草收拾干凈。古代沒有鐘表計時,人們把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又把一夜分為五更天,請專人按時辰報更喊火燭,以敲打竹制響器發出信號。
除了喊火燭,官方還會設立一些專門的消防機構,周代稱司煊、司耀,宋代稱防隅、潛火軍,元代、明代稱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稱防范火班。雖然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消防歷史,但“消防”一詞其實是舶來品,最早并不是我們創造的,而是清朝末期從日本引進的。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職消防部隊大約出現在北宋年間。宋仁宗趙禎即位后,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在京廂軍中挑選精干軍士,建制為專職消防機構——軍巡鋪。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為及時發現火警,軍巡鋪還在“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點進行撲救;同時迅速報告失火地段的軍政長官廂主、開封府尹及負責京都衛戍的馬步軍殿前三衙,“各領軍級撲滅”。在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秩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絲毫不亂。因此,“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1131年,宋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此時的消防機構更趨完善。據《夢粱錄》記載,臨安“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軍巡鋪”,主要街道均設有“防隅官房”,全城的“防隅巡警”達2300多人,建立望火樓20多處。為了激勵防隅軍在滅火中奮力向前,將損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宋朝還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對那些聽從號令,“并力撲滅者”,“支給犒賞”;對那些在滅火中受傷者,“差醫診治”,給假療養;對個別“不竭力,諸如玩忽職守,不聽命令,貪生怕死者,定依軍法治罪”。

▲古代消防車
到了清末,八國聯軍侵占天津后,在天津劃分了租界。為防租界內火災,意大利侵略軍招募華人組織了官辦救火會,隨后英租界也組織了天津志愿消防隊。1902年,清朝廷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總局后,救火會便交由我國監管,改稱南段巡警總局消防隊。這便是我國第一支消防警察隊。次年,北京也組建了消防警察隊,隨后哈爾濱、保定、南京、昆明、廣州、沈陽、長沙等地相繼建立消防隊。這些消防隊初建時均由當地警察廳、局直接管轄。
清朝廷還設立了皇家消防隊,隊員是從年輕力壯、忠于皇帝的太監中挑選出來的,其職責是駐守皇宮、西苑和頤和園,保障皇家安全。紫禁城內的殿宇樓閣均為磚木結構,很容易著火,一旦發生火災,不及時澆水撲救,火勢會迅速蔓延。為此,每座宮殿前設置有大水缸,稱之為“門海”,每尊可貯水3000多升,由幾十個太監專門負責管理,每天派勞役從井內吊水,一擔一擔把缸儲滿。夏天要保證水質干凈,沒有異味;冬天除在缸口加蓋之外,還在大缸外圍包上一層棉絮外套,在特別嚴寒的季節里,要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晝夜不熄,以免缸內的水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