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桃紅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脊柱關節科,南昌330008)
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內骨折,高能量損傷的脛骨平臺骨折常合并韌帶與半月板損傷。創傷后由于小血管破裂、出血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創傷性纖維素滲出致使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膝關節腫脹,而同時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痙攣使局部血液回流障礙及腫脹加重。這些不但影響了創傷組織的修復,而且還使關節周圍韌帶、軟組織發生變性粘連和攣縮[1],最終導致膝關節僵硬而失去功能,嚴重者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可能。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97例,男72例,女25例,年齡22~57歲,平均29.7歲,病程4 h~3 d,平均1.7 d。將97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50例、對照組47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抬高患肢,指導患者石膏外固定或骨牽引,進行心理輔導及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對其實施飲食調護,傷藥外敷(有張力性水泡者禁用),同時配合早期功能鍛煉。
1.2.1 中醫飲食調護
1)骨折早期(1~2周):此期患者由于筋骨脈絡的損傷,血離經脈,淤積不散,致氣血瘀滯,經絡受阻。氣滯血瘀使脾胃氣機受阻,中焦氣機不暢,通化失常,故常見納谷不化,腹脹,舌紅,脈弦數,病屬實證。此期患者不宜進食滋補之品,飲食以通絡理氣、清淡通便為主。如蔬菜、豆制品、黑木耳、香蕉、蜂蜜、瘦肉湯、白蘿卜等。也可進食一些具有化瘀消腫止痛作用的食物,如薺菜、冬瓜、韭菜等,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煎炸食物及膏粱厚味,防止瘀血積滯難于消散,影響骨痂生長。2)骨折中期(3~4周):此期患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食欲好轉,但瘀腫怠消未盡,飲食宜調和營血、和胃健脾、接骨續筋為主。此期飲食可由清淡轉為適當高營養,高維生素,富含鈣、磷的食物,可適當增加骨頭湯、動物肝臟、牛奶、雞蛋、鴨肉等,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戒煙限酒(因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痙攣,減少骨折部位的血運),忌暴飲暴食及鵝肉、牛肉、蝦、鯉魚、豬蹄、豬頭肉等大發之品,以免損傷脾胃功能,使營血不和,影響手術切口及骨折的愈合。3)骨折后期(4周后):此期飲食以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為主,可增加一些雞湯、動物肝腎、肉桂燉鱉魚等。1.2.2 傷藥外敷
傷藥膏敷于患處皮膚上,上面用三層無菌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傷藥膏為本院自制制劑,其主要成分為:梔子、白芷、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紅花、當歸、土蟞蟲、制沒藥等,其作用為活血化瘀、消腫、行氣止痛。
1.2.3 早期功能鍛煉
術后第1天即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指導足趾、踝關節的屈伸運動,每次維持5~10 s,每組50~100次,每日2~3組,每次訓練以不引起肌肉疲勞為度。根據病情手術3 d后即可開始用CPM機進行功能鍛煉,角度從0°~30°開始,頻率3~5次·min-1,每次1 h,每日2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分別于入院后1、4周對2組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及功能康復情況進行比較,采用HSS膝關節功能評分來評估臨床療效。1.3.1 膝關節疼痛分級
采用數字疼痛分級法(NRS),根據疼痛程度分為:無(0分)、輕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治療后疼痛分級減輕2級為顯效,減輕1級為有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1.3.2 膝關節腫脹程度測量方法及評定標準
膝關節伸直位時,測量髕骨中線水平周徑,臨床分級為:1)0級:無腫脹。2)1級:較正常皮膚腫脹,皮紋存在,患側肢體周長較健側肢體周長增長,但<3%。3)2級:皮膚腫脹程度較明顯,皮紋消失,患側肢體周長較健側增長3%~5%,但無水泡。4)3級:皮膚腫脹程度很明顯,皮膚硬緊,患側肢體周長較健側增長5%以上,出現張力性水泡,無骨筋膜室綜合征[2-3]。
1.3.3 膝關節功能評定方法
用骨關節量角器測定膝關節自主活動度,用HSS評定法評定其療效。優:>85分,良:76~85分,中:60~75分,差:<60分。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治療1周后膝關節疼痛、腫脹程度的比較見表1-2;2組患者治療4周后膝關節功能康復情況的比較見表3。

表1 2組治療1周后膝關節疼痛程度的比較

表2 2組治療1周后膝關節腫脹程度的比較

表3 2組治療4周后膝關節功能康復情況的比較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約占全部骨折的1%,嚴重者合并半月板及韌帶損傷,故該部位骨折對膝關節的穩定性、完整性及活動度都有很大的影響。臨床上患者往往因為局部疼痛、腫脹而不敢活動患肢,由于患肢長期制動,使關節周圍韌帶及軟組織發生變性粘連、攣縮以及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最終導致膝關節僵硬而失去功能。因此骨折后控制疼痛是康復治療的一個重要方向,應貫穿整個康復過程[4]。
傷藥膏是本院自制制劑,其成分中梔子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白芷、川烏、草烏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歸、紅花、沒藥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土蟞蟲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5]。本觀察組2例患者因入院時患肢腫脹甚,出現張力性水泡,故未執行傷藥外敷治療。
骨折早、中、晚期飲食調護可以讓骨折患者保證機體的營養需求,使五臟功能旺盛,六腑功能和順,氣血充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養,對骨折的愈合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良好的關節活動度是膝關節發揮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手術后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是直接影響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持續性被動運動不但可以明顯改善骨折術后膝關節的功能障礙[6],而且可以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加速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的修復[7],以促進骨折愈合,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本觀察組2例患者因中途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
[1] 徐軍,汪玉萍,于增志,等.膝關節損傷后遠期肌力改變的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3,22(1):8-13.
[2] 姜廣良,顧玉東.扶他林乳膠劑的鎮痛消腫作用觀察[J].中華外科雜志,1996,12(4):231-233.
[3 張利遠,張蕓.β-七葉皂苷鈉治療創傷后肢體腫脹的臨床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0,20(9):517-518.
[4] 趙有風,姚梅芳.護士在控制術后疼痛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3):41.
[5] 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08-310.
[6] 周賢麗,劉宏亮.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2):740-741.
[7] 陶泉,俞紅.早期持續被動運動對膝骨折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4,19(6):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