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英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南昌330006)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下肢筋膜內靜脈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靜脈[1]。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嚴重時可并發肺栓塞,成為骨折術后患者致死或致殘的突出原因。護理人員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認知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總結120例骨折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探討護理措施在預防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可行性。
將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住院治療的120例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20~76歲,平均56歲。其中全髖置換9例,人工股骨頭置換8例,股骨轉子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9例,脊柱骨折11例,同側股骨、脛骨骨折10例。對照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22~27歲,平均58歲。其中全髖置換8例,人工股股頭置換10例,股骨轉子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12例,脊椎骨折10例,同側股骨、脛骨骨折12例。2組患者術前均無雙下肢深靜脈血栓。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后按常規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方法,加強觀察及飲食指導,術后應用抗凝藥皮下注射[2]。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體位干預及早期功能鍛煉。體位干預:小腿術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確的體位,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約20~30 cm,利于靜脈血液回流;術后2 h可改變體位一次,以避免肢體長時間受壓。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和手術后的患者早期采取足踝關節主、被動功能鍛煉,使用彈力繃帶,配合下肢功能鍛煉器,進行患肢被動功能鍛煉,術后3 d開始進行,從30°開始逐漸增加幅度,但不能超過90°,患者持續使用功能鍛煉器1~2周。還可指導其家屬進行從下肢遠端自下而上、向心性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30 min,健側肢體進行肌肉、關節的主動功能鍛煉。
術前應用血栓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評估并行雙下肢深靜脈血管超聲檢查。術后每天觀察患者有無深靜脈血栓的癥狀和體征,即患肢有無腫脹、麻木、疼痛、皮膚的顏色和溫度等情況,術后4~10 d常規做雙下肢深靜脈血管超聲檢查[3]。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的高凝狀態是造成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4]。骨折或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應用脫水劑,使血容量減少、血液黏度增高;患肢肌力降低,對血管的支撐力減弱,血管受壓,血液回流不暢;骨折術后肢體不能活動,血流緩慢。下肢深靜脈血栓對骨折患者的康復有很大影響,為此,早期預防至關重要。針對上述發病原因,本院采取以下護理措施:針對不同的個體制定不同的鍛煉計劃,包括關節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小腿腓腸肌和大腿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等張收縮運動,鍛煉范圍、肌肉力量要循序漸進。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可靠的措施。通過鍛煉能加強肌肉收縮,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避免血液滯緩,達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目的。本文結果顯示,術后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保證患者順利康復、獲得滿意療效的關鍵。
[1] 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63-265.
[2] 朱新慧.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3(14):1351.
[3] 黃俊榮,辛紹偉.血管腔內置管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研究[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3(12):1152.
[4] 吳在德.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8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