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紅,龔少逸,張春平
(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a.預防保健科;b.中醫科;c.兒科,南昌330003)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臨床一般采用抗組胺類藥物及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但其不良反應較多,且停藥易于復發。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愈風湯”中藥方劑治療慢性蕁麻疹(濕熱郁結型)54例,并與氯雷他定進行對比觀察,報告如下。
1)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診斷[1],在1個月內未使用全身皮質類固醇激素和抗組胺藥物,1周內未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無其他臟器疾病,未在哺乳期和妊娠期內,同時能遵醫囑按時服藥者。2)臨床表現為風團色紅而癢、舌苔黃膩,或舌質紅、苔膩、脈滑[2]。
選取8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按治療方法分為2組。治療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齡10~60歲,平均29歲,病程3個月~15年,平均2.9年。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1~58歲,平均30歲,病程2個月~17.3年,平均2.4年。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以清熱利濕驅風法為主,方選“愈風湯”加減:浮萍6 g,丹皮10 g,地膚子15 g,炒山梔10 g,僵蠶6 g,龍膽草6 g,當歸6 g,土茯苓15 g,苦參10 g,柴胡6 g,黃芩6 g,生地10 g,澤瀉6 g,陳皮10 g。奇癢者加刺蒺藜10 g,皂刺5 g;濕重加苡仁15 g,徐長卿10 g;血熱重者加紫草10 g,仙鶴草15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湯藥宜在早、晚空腹溫服,易吸收。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過飽,多飲水,多食清咽利喉清熱之品,如苦瓜、西瓜、冬瓜、烏梅等,禁食辛辣刺激、魚腥等,如酒、蔥、蒜、辣椒、魚、蝦、蟹、韭菜、牛羊肉等。保持心情舒暢,免激動、憤怒等不良情緒因素,要安心靜養,生活有規律。
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60502、080401)10 mg,1次·d-1。
上述2組連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
痊愈:皮損完全消退,自覺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皮損消退>70%,自覺癥狀明顯改善;進步:皮損消退>30%,自覺癥狀有改善;無效:皮損消退≤30%,有新皮疹出現,自覺癥狀無改善[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進步)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4.4%,對照組73.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痊愈的患者追蹤觀察3個月,每月復診1次,統計復發率。治療組復發率為16.7%(5/30),對照組為60%(6/10)。2組復發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其病因多端,病機變化復雜,因此臨床辯證治療就增加了難度,常出現多種癥候相兼的情況。濕熱郁結型慢性蕁麻疹好發于青壯年,風團大小不等,奇癢難忍。目前本病臨床多用氯雷他定等西藥治療。服用西藥后雖能快速緩解臨床癥狀,但停藥易復發,遷延日久。
本病辨證要點是風團色紅而癢、舌苔黃膩,或舌質紅、苔膩、脈滑。治法為疏清熱利濕,驅風止癢。藥用浮萍、丹皮、地膚子、炒山梔、僵蠶、龍膽草、當歸、土茯苓、苦參、柴胡、黃芩、生地、澤瀉、陳皮。奇癢者加刺蒺藜、皂刺;濕重加苡仁、徐長卿;血熱重者加紫草、仙鶴草。本課題組采用“愈風湯”中藥方劑加減治療濕熱郁結型慢性蕁麻疹,收到了不俗療效。地膚子、龍膽草、炒山梔清熱祛濕止癢;僵蠶、浮萍辛涼驅風;生地、當歸、丹皮活血養血兼涼血;土茯苓、苦參、黃芩、澤瀉清熱解毒利濕;柴胡涼肝解郁;陳皮行氣和胃;合奏清熱祛濕疏風止癢之療效。在藥物治療同時,要告誡患者避免食用魚、蝦、海鮮類食物,避免花粉等過敏原,盡量減少患者復發機會。
本課題組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辯證分型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基本無不良反應,而且對機體進行了全身調整,矯正患者病態體質,同時治愈或減輕其他疾病,體現了中醫整體治療觀的優越性。
[1] 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3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198.
[2] 代淑芳,劉愛民.慢性蕁麻疹中醫病因證型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3):197-199.
[3] 顧文濤,穆華.咪唑斯汀聯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慢性蕁麻疹[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