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惠敏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和建筑融匯一體,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園林。傳統園林有其價值,也有其歷史局限性。而國內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興起與發展,也正在進行一種新的嘗試與探索。這既需要秉承傳統,又要適應現代。園林設計中傳統和現代這兩大課題在當今社會環境下面臨著融合與協調。
中國傳統園林不僅對東方園林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西方近現代園林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中國人崇尚的“師法自然”的園林理念,在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中得到完整的體現,而英國風景園作為西方近代園林的開端,對西方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后,中國園林一些慣用的設計手法和設計語言,如散點布局、環形游線、動態景觀、巧于因借等,均已完全融入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手法之中,以至于人們常常忽略其出處了。如巴黎拉維萊特公園中的影片式散步道處理手法就是典型案例。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隸屬于中國封建時代的傳統園林在其功能和價值上逐漸顯露出與時代特色相違的情形。從設計思想方面而言,中國傳統園林在清末為由盛轉衰,開始變得趨于程式化、缺乏創造力。造園活動雖然廣泛,實踐經驗卻未能總結、提高到理論的概括。造園藝術趨向形式主義;同時,其功能定位都屬觀賞型,服務對象都是以宮廷或貴族等為代表的極少數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脫離大眾的功能定位,同時也反映出等級社會中,園林功能性的局限與單一;在空間營造方面,雖然具有了更多樣更高超的水平(如蘇州的留園),然而,由于空間劃分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園林的整體感,如蘇州獅子林中船廳體量過大,造成水面壓迫的感覺。造園從早先在自然環境里布置建筑物,演變為在建筑環境里再現大自然,削弱了園林的自然天成的氣氛,有悖于風景式園林的創作原則。
中國傳統園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按自然規律來造園的同時,強調人對自然的深刻認識與切身感受,而不是簡單模仿、抄襲自然景物。正所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受中國山水詩畫的影響,傳統園林著重表現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造園匠師運用詩人的心理和畫家的眼光來觀察自然,運用山水詩畫中的抒情寫意手法,將真山真水加以提煉和加工,藝術性地展現在人工環境之中,并強調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揉。要用意象的手法,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如無錫寄暢園中假山,回環往復,聚大自然山峰特征于一體,在有限的空間縮微精煉自然山脈的千姿萬態。
園林是人類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環境的產物,創造更加舒適宜人的小氣候環境,是享受生活樂趣的前提。中國古典園林中,結合地域氣候特征、因地制宜創造適宜生活和居住的場所。如園內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長,又可在山丘之巔享受微風拂面帶來的清爽;而西北疊山、東南理水,阻擋冬季寒冷的西北風,同時使夏季的東南風從水面吹過,更加涼爽宜人、融入山林的建筑;窗前扶搖的樹影、淡雅的庭院色彩、幽深的山澗林泉,無不讓人在心理上和感官上感到心曠神怡。
中國傳統園林盡管建造在封閉的空間中,但并不局限于園址邊界的限定,而是通過巧妙的借景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借景,不僅起到擴大空間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強了空間之間的聯系,使各個空間之間相互滲透、彼此呼應、形成整體。如無錫寄暢園遠借園外錫山龍光寺塔。同時使園林景觀與城市與自然景觀相聯系、相呼應。這與現代景觀設計師把場地的視域空間作為設計范圍,通過借景形成園林與周圍環境的融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中,是以一系列庭園或園中園的方式來強調過渡關系的。動靜結合、虛實對比、參差交錯、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是中國傳統園林的典型格局。景觀空間因此而劃分成數個不同形狀、尺度和主題的庭園空間,但彼此之間又密切聯系。如蘇州留園入口處理,通過空間的開合收束、對比形成一系列漸進有序的連續空間,引導游人進入主園區(圖1)。
圖1 蘇州留園平面圖
中國園林的概念已經和傳統園林有了很大的不同,為符合時代需求,園林的傳統意義已拓展為空間范圍上人類聚居環境,同時,造園一詞也被涵蓋范圍更加廣闊的景觀規劃設計所取代。園林內涵從狹隘的造園轉入整個區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園林化,是園林與城市的融合,是由園林綠地系統向系統化城市大園林的轉化。大園林理論認為,園林應當是對一個區域或城市人居環境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并將重點放在城市開放空間上,用建筑、山系、水體和植物等園林要素構建具有生態、藝術和使用3大功能的城市景觀。
運用現代栽植技術和生態工程技術,探索將自然生態群落機制引入現代城市,創造生物量、生態效應雙佳的優質人工群落。生態學的本意,是要求景觀師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具有整體的意識,小心謹慎地對待生物、環境,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
在傳統園林“居”、“憩”兼容功能的基礎上,研究現代人的場域需求及其場所特征,關注其行為特點,研究功能結構,滿足其生活要求,為所有居民的戶外游憩活動創造各級露地環境,在傳統山水園林的基礎上補充現代人需求和喜愛的因素;拓展休閑型、文娛型、體育型、保健型、智力型等現代專類的游憩場所。
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設計整個園林布局的時候,更多考慮到的是人的感受和情緒。中國文人在繪畫中對“理想自然山水”的追求,被挪植到園林營造中,成為中國傳統造園的基本思想。在這樣理想的園林中,人不但可以居住,還可以供游玩、閑行和欣賞,足不出戶便能夠滿足自己休閑的需求。
而現代園林更重視形式感,很少有設計師能夠從大眾的情感、心理去設計建筑。在后現代之后,設計師從關注大眾的生理要求到開始關注大眾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作品開始大量的出現,人性化設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當代,隨著人們對現代性的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定位,中國古代藝術“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人文精神又一次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的那種超越苦難、欲望、激情和沖突之上的平淡恬靜、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有可能成為未來藝術世界的主流。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古代藝術包括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1]陳永生.園林藝術的現代性與民族性[J].中國園林,2005(6):73~74.
[2]張 蕾.對我國傳統園林認同危機的再思考[J].中國園林,2006(7):60~ 63.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朱建寧.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意義[J].廣東園林,2005,28(2):8~11.
[5]吳義曲.現代景園對傳統景園的繼承與拓展[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6]牛艷玲.園林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契合初探[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6.
[7]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