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積松
(福建省連江縣陀市國有林場,福建 連江 350500)
桉樹原產于澳大利亞,屬熱帶地區植物,其生物學特征喜濕、怕冷,因生長快,周期短、見效快,因此經濟效益高,是我國南方發展的好樹種。此次桉樹凍害實驗是為了選出適應本地區且較強抗寒優良品種,作為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造林樹種。
試驗地設在陀市國有林場山崗工區,地理位置位于北緯 26°15′,東經 119°30′。 試驗地年均氣溫18.5℃,極端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4℃,年均降水量1 520mm,無霜期300d,年均有霜日15d,海拔高在100~130m之間。土壤為紅壤,0~40cm土層有機質含量2.3%,含氮0.1%,速效磷、鉀、鈣、硼含量分別為2.9、35、59和 0.21×10-6,p H 值 5.0,質地為重壤土,土層厚度在0.8m以上,坡向西南,坡度在 10°~15°之間,植被主要是芒萁,林地前薦植物油茶林。
參試種子是1987年從澳大利亞引進14個樹種,63個種源(由福建省林科所種子中心提供種子),分別是為檸檬樹(6個種源),巨桉(12個種源),柳桉(13個種源),尾葉桉(4個種源),赤桉(13個種源),托里桉(1個種源),昆士蘭桉(2個種源),粗皮桉(3個種源),脂桉(2個種源),小果灰桉(2個種源),灰桉(2個種源),窿緣桉(2個種源),園錐花桉(1個種源),小帽桉(1個種源),加本地檸檬桉(1個種源),共64個種源。
試驗地設計采用8m×8m平衡方形格子設計,5次重復,每個重復的面積為 64m×64m約0.41hm2,每處理小區4×4=16(株),株行距 2m×2m,1987年5月整地,穴規格70cm×50cm×40cm,每穴施復合肥100g,2g硼砂做基肥。9月份定值,營養袋苗造林,造林時苗齡4個多月,苗高20~25㎝;次年全鋤撫育1次,施肥1次(施復合肥 100g),挖穴培土1次;第3年全劈撫育結合施肥1次(施復合肥250g);第4年施垃圾肥10kg/株。第3年后每年進行全林樹高、胸徑、株形、凍害情況調查。

表1 連江縣(1982~1992年)月極端低溫 ℃
從表1月份得知1987~1990年,即造林后4年極端低溫在1.6℃以上,試驗地桉樹林沒有明顯的凍害,只有個別樹種的個別種源單株樹木新生長的冬梢受到一些輕微凍害,基本不影響桉樹生長。桉樹在該地區沒有明顯的休眠期。只要有適宜的溫度和水分它就會生長。
造林后第5年(即1991年底~1992年初),出現極端低溫為-2.0℃,由于這次低溫寒潮分布區域廣,強度大,據查是近幾十年來最低點,同時伴隨著出現大范圍的冰霧和霜凍,而且降溫快,持續時間長。據調查在不到12h內,氣溫從零上降到-2℃。這次寒潮造成的低溫持續時間達12d,與往年相比延長1倍,這種天氣最會引起植株體細胞產生機械傷害。但這也給我們做桉樹凍害試驗提供良好的機會,能抵抗這種低溫天氣而不被凍害的桉樹基本上可算較耐寒的樹種。
桉樹的樹種與種源凍害情況見表2。

表2 桉樹樹種及凍害情況
在凍害等級中,0級為基本無凍害;Ⅰ級為頂部葉害少于25%,頂梢無凍害,只嫩枝出現一些凍害;Ⅱ級為50%主干受到凍害;Ⅲ級為地上部分整株受害,但截枝后有萌芽能力;Ⅳ級為全株凍害枯死或截枝后無萌芽能力。
從表2中看出:按桉樹樹種來分析其抗寒力,最好的是巨桉,其次為脂桉、窿緣桉、檸檬桉、柳桉。這5種樹木經歷1991年底和1992年初低溫危害都比較輕微,也就是能抗寒的樹木所占比率均超過總體平均數的48.8%。抗寒性最差的為昆士蘭桉,其次為小帽桉、園錐桉等9個樹種,這些樹種的樹木能抵抗這次寒潮所占比率均低于總體平均數。從生長量看,上述能抗寒性強的5個樹種其生長量也超過總體平均數,只有柳桉接近平均數。
從抗寒性以及生長情況看,巨桉、脂桉、窿緣桉、檸檬桉、柳桉、赤桉5個品種比較優良。這些品種不管是抗寒力,還是生長量均超過和接近總體平均數。本地對照樹種檸檬桉抗寒力也比較差,能抗寒樹木僅占21.4%。閩東南地區引種桉樹,由于地處中亞熱帶地區,有它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引種時不僅要考慮引進生長優良樹種,同時要考慮其抗寒能力,否則引種也會失敗。根據我們引種5年多的資料分析,建議閩東南中亞熱帶及相類似氣候類型地區引種澳大利亞桉樹樹種應在巨桉、脂桉、窿緣桉、檸檬桉、柳桉5個品種中選擇。
桉樹具有生長快、材質好、用途廣、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等特性,從市場情況來看,世界各國加大了對國內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增加了對木材出口的限制,我國原木進口量同比增速出現了負增長,在此背景下,福建省作為全國林業大省,加大造紙上游原材料的桉樹種植,具有一定的市場戰略意義。陀市國有林場在以上實驗基礎上通過對比抗寒能力和生長量,選擇巨桉品種,于2005年造林66.7hm2,生長優良,每公頃平均保留株數1 360株,6年生平均胸徑已達16cm,平均高15m,蓄積能達到204m3/hm2,具有很好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