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均,邱馬江 ,唐 峰
(貴州省水城縣國土資源局,貴州 水城 553600)
貴州省水城縣是地質災害的多發縣,由于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因此水城縣成為貴州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縣之一。在地質災害的防治過程中,水城縣政府、各級職能部門及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進一步惡化,人類工程活動的日益頻繁,地質災害已成為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城縣處于云貴高原向黔中山原過渡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境內地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2 861m,最低海拔633m,山高坡陡谷深,地面切割強烈,地表破碎,自然地質地理條件惡劣,地質環境脆弱。隨著煤炭等礦產資源開采力度加大以及城鎮建設、交通建設和其它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致使脆弱的地質環境進一步惡化,已成為全省、全市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和重災區,主要地質災害種類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類型以中小型為主。近年來,水城縣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和預警預報工作,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由于地質災害立足預防,未雨綢繆,有效地減少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目前,水城縣境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07處,全縣33個鄉鎮均有分布。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 、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多種地質災害并存。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達216處,地裂縫51處,崩塌29處,地面塌陷 6處,泥石流5處。其中具有一定規模 、穩定性差 、危險性高 、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點有19處,含滑坡 12處,危巖崩塌7處,較為嚴重的有順場鄉街上滑坡、果布戛鄉楓鄉村崩塌、發耳鄉尖山營崩塌、米籮鄉俄戛村東風組崩塌、龍場鄉箐腳村滑坡 、玉舍鄉玉舍村小營組崩塌等。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地質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2004年5月30日,水城縣金盆鄉營盤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11人死亡;2007年8月26日水城縣玉舍鄉玉舍村小營組崩塌導致1人死亡,1人受傷。
據調查,水城縣境內地質災害的誘因有自然因素誘發(如降雨、風化、地質作用等)和人為工程活動誘發2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自然因素影響外,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環境條件的惡化,在遇到強降雨等惡劣天氣時,易引發地質災害。據統計,水城縣307處地質災害中,有76處地質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占地質災害總數的25%。
2.2.1 人類工程活動
(1)礦山開發。主要發生在產煤鄉鎮,由于地下開采形成采礦區地面塌陷、崩塌等,如阿戛鄉地面塌陷(圖1)和玉舍鄉小營組崩塌(圖2),就是由于開采煤礦引起的。另外,由于水電站施工,也易形成地裂縫、滑坡等隱患。
圖1 阿戛鄉地面塌陷
(2)不合理地開挖斜坡。由于修路、建房等原因,開挖邊坡破壞了斜坡自然平衡狀態,常使一些原本穩定的斜坡成為不穩定的高陡邊坡,失去坡下巖土體的支撐作用,使邊坡失穩滑動。
(3)植被破壞。由于山區可利用的土地較少,人為開荒劈地或為發展生產將原坡地改種植經濟林或季節性翻耕,使表土層變疏松,破壞了原來可以引起良好固土作用及阻止降水快速下滲的作用,促使降雨加劇水土流失、地表徑流對坡體的侵蝕破壞和地表水下滲引起斜坡失穩,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
圖2 玉舍鄉小營組山體崩塌
2.2.2 自然因素
(1)縣境內山谷和斜坡地形絕大多數位于軟巖斜坡地帶,斜坡原始坡度較陡(大于45°),斜坡臨空條件好,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而軟質巖體抗風化能力弱,表層巖體風化強烈,在其表部形成較厚的松散土體,其透水性大于底部砂頁巖,在接觸部位易形成軟弱帶,易導致滑坡。
(2)暴雨或長時間連續高強度降雨后,造成巖土體飽水,物質容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地質蠕變而導致滑坡。
區內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各職能部門、部分鄉鎮和基層組織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 、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措施不到位。部分國有企業對其開采礦山造成地質災害治理問題不夠重視,配合地方政府處理地質災害不積極。
由于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較多,需要搬遷和防治的資金大。自然地質條件產生的地質災害,地方財力匱乏,治理經費不足,加之受脅農戶的經濟條件差,致使部分受脅農戶沒有能力異地搬遷建房。
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如礦山的開采項目單位不能充分利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進行施工,對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提出的問題不重視,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防范,致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地質災害屢有發生。
水城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點多面廣,成災因素復雜,突發性強,形勢十分嚴峻。應建立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國土資源部門承辦,有關部門配合,廣大群眾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把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日常安全管理。把防治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村組干部和災害隱患點村民。切實做到職能部門主動抓,干部群眾聯合抓,群測群防,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確保領導認識到位,責任明確到位,措施落實到位,資金投入到位。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到位,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隱患點的防災責任制,健全完善災情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通訊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全縣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做好雨情水情、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建立醫療救護組、秩序維護組、搬遷安置組和搶險救災調度組,分別承擔災害發生后的傷病員施救,維護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失確保災害發生后搶險救災工作的有序進行。
水城縣地質災害與自然因素和人類工程活動息息相關,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圍繞以人為本,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普及預防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幫助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民群眾了解地質災害的危害,掌握地質災害監測 、撤離避災等基本常識,提高農村基層防治地質災害的意識和群測群防水平,減少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使災害多發區群眾掌握災害突發前的主要征兆和發生時的緊急處置辦法及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居民點建設管理,幫助農村進行房屋評估選址、建設,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及地質災害易發區,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群測群防要重點發揮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的紐帶作用,做好上傳下達信息反饋工作,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對預報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高陡斜坡、陡崖、古泥石流溝(堆積區)做好巡查、監測,遇臨災險情時采取緊急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暴雨期間要結合當地的天氣預報,并按群測群防網絡的責任區落實到鄉鎮 、單位和監測人。重大地質災害點要直接將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送達到受威脅人員手中,將防災措施落實清楚,凡有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應立足于本轄區地質災害的實際,制定出防災減災預案.明確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災區,進行分類管理,監測信息工作要做到災害易發區日測日報,定人定崗監測.隨時洞察災害變化發展態勢,保持上下左右的信息聯系,為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便于災害調查組及時對轄區內險情明顯的區域或已發生災害的范圍、成因、危害程度及發展態勢展開全面的調查,以有利于產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人員、物資的轉移、避讓及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帶。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安放裂縫監測報警器等監測儀器,收集監測數據,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引入現代技術和手段,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庫,對重點地段的危險性作出判斷,采取科學的應急防范措施,作為監測監控現有地質災害點的依據。對重大滑坡、崩塌隱患點設立適當的自動或幾何變形監測點,做到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應急措施。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為關鍵的措施之一,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汛期應聯合氣象局提前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通過手機短信和電話通知等方式向各鄉鎮各部門發布預警預報信息,監測人員進行重點監測,以利于有災情發生前兆時,及時組織有關人員立即撤離。
對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應遵循“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在工程建設中不按規劃設計方案操作,不作地質勘察、不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不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施工隊伍或個人,違章作業,冒險蠻干引發地質災害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理。對破壞環境或擅自在松散巖土體或建筑物體上增加荷重的行為,予以制止和處罰。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置于其中.特別是要重點整治濫挖亂建和危巖附近的開山取石現象。
對礦山存在的地質災害、安全生產隱患 、生態環境等問題,相關職能部門要相互配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調查、檢查督促并監督采礦權人認真制定防災減災方案和整治措施。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切實做好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任務,在防治災害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運作機制,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達到地質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高度協調統一,降低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沈其俊,張照志,周賀玲.六盤水市地質災害特征及其防治對策[J].資源與產業,2006(1):71~ 72.
[2]卓萬生.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系統開發方案綜析[J].資源?產業,2005,7(4):12~14.
[3]屈儒敏,時南翔.貴州地區的滑坡地質災害及防治初步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4(1):38~49.
[4]王順祥.貴州西部地質災害研究[J].貴州地質,1995,12(4):123~124.
[5]蘇維詞.貴州主要地質災害現狀討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5,6(2):86~ 88.
[6]郭振春.貴州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和誘因及其預防建議[J].貴州地質,2003,2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