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潁
(阜陽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安徽 阜陽 236012)
筆者從事環境監測工作以來,深刻認識到噪聲監測和評價是一項專業性要求比較高的工作,但由于監測和評價人員的思想認識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就這些問題,參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發布的文件總站物字[2010]241號《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提出一些建議[1]。
聲環境質量監測分為常規監測項目和非常規監測項目。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是指為掌握城市聲環境質量狀況,環境監測部門所開展的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監測、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和城市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
2.1.1 區域監測目的
區域監測目的是反應城市區域生活環境的噪聲空間分布狀況,評價城市總體聲環境質量水平,用于城市間聲環境質量比較。多年的監測結果,可分析城市聲環境質量的年度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
2.1.2 監測點位設置
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附錄B中聲環境功能區普查監測方法,將整個城市建成區劃分成多個等大的正方形網格(網格大小根據城市區域規模而定),網格可以不銜接,對于網格中水面面積為100%或非建成區面積大于50%的網格可視為無效網格。整個城市建成區有效網格總數應多于100個。
在每一個網格的中心布設1個監測點位。若網格中心點如為水面、禁區、建筑物和廠區內等不宜測量時,應將監測點位移動到距離中心點最近的可測量位置進行測量[2]。測點位置要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測點選擇一般戶外的要求。監測點位高度距地面為1.2~4.0m。
2.1.3 區域監測頻次、時間與測量量
晝間監測每年1次,監測應在晝間正常工作時段內測量,測量時段應覆蓋整個正常工作時段。夜間監測每5年1次,在每個5年規劃的第3年監測,監測從夜間起始時間開始,測量時段應覆蓋整個夜間時段。
監測工作應安排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每個城市監測時間應固定,監測應避開節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每個監測點位測量10min的等效連續A聲級 Leq(簡稱:等效聲級),累積百分聲級 L10、L50、L90、Lmax、Lmin和標準偏差(SD)。
2.2.1 道路交通監測的目的
道路交通監測的目的是反映道路交通噪聲源的噪聲強度,分析道路交通噪聲聲級與車流量,路況等關系及變化規律,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的年度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
2.2.2 道路交通監測的點位設置
道路交通監測布點遵循以下原則。
(1)能反映城市建成區內各類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交通噪聲排放特征。
(2)能反映不同道路特點(考慮交通類型、交通流量、機動車行駛速度、路面結構、道路寬度、敏感建筑物分布等)交通噪聲排放特征。
(3)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位設置數量:特大城市≥100個;大城市≥80個;中等城市≥50個;小城市≥20個,一個測點可代表一條或多條相近的道路。
測點選在路段兩路口之間,距任一路口的距離大于50m,路段長度不足100m的選路段中點,測點位于人行道上距路面(含慢車道)20cm處,監測點位高度距地面為1.2~6.0m。測點應避開非道路交通源的干擾[3]。
2.2.3 道路交通監測的頻次、時間與測量量
晝間監測每年1次,監測應在晝間正常工作時段內測量,測量時段應覆蓋整個正常工作時段。夜間監測每五年1次,在每個5年計劃的第3年監測,監測從夜間起始時間開始,測量時段應覆蓋整個夜間時段。
監測工作應安排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每個城市監測時間應固定,監測應避開節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每個測點測量20min等效聲級Leq,累積百分聲級和標準偏差(SD),分類(輕型汽車、重型汽車)記錄車流量(輛/20min)。
2.3.1 功能區監測的目的
功能區監測的目的是反應城市各功能區監測點位的聲環境質量隨時間的變化狀況,評價各類聲環境功能區監測點位的晝、夜達標情況,用于城市間同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比較,長期的監測結果,可分析功能區監測點位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
2.3.2 功能區監測的點位設置
常規監測中功能區監測采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附錄B中定點監測法[4]。測點選擇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附錄B中普查監測法,各類功能區粗選出其等效聲級與該功能區平均等效聲級無顯著差異,能反映該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特征的測點若干個,再根據如下原則確定本功能區定點監測點位。
(1)能滿足監測儀器測試條件,安全可靠。
(2)監測點位能保持長期穩定。
(3)能避開反射面和附近的固定噪聲源。
(4)監測點位應兼顧行政區劃分。
(5)4類聲環境功能區點位應選擇邊界上(無敏感建筑物存在時)或第一排敏感建筑物戶外(有噪聲敏感建筑物存在時)。
城市功能區監測點位設置數量:特大城市≥20個,大城市≥15個,中等城市≥10個,小城市≥7個。各類功能區監測點位數量比例按照各自城市功能區面積比例確定。監測點位距地面高度1.2m以上。
2.3.2 功能區監測的頻次、時間與測量量
每年每季度監測1次,各城市每次測量日期應相對固定。每個監測點位每次連續監測24小時,記錄每小時等效聲級 Leq、小時累積百分聲級L 10、L50、L90、Lmax、Lmin和標準偏差(SD)。監測應避開節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聲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有地圖法、PNI指數評價方法、噪聲沖擊指數(N II)法和噪聲源法等。
計算整個城市環境噪聲總體水平。將整個城市所有網格測點測得的等效聲級分晝間和夜間,按公式進行算術平均運算,所得到的晝間平均值和夜間平均值代表該城市晝間和夜間的環境噪聲總體水平。
表1 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等級劃分 dB(A)
反應每條道路的車流量及噪聲狀況。將每條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的等效聲級采用路段長度加權算術平均法,按公式計算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第i測點代表的路段長度,m;Li為第i測點測得的等效聲級,d B(A)。
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級別按表2進行評價。
表2 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劃分 dB(A)
監測數據應按《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中附表6規定的內容記錄。監測統計結果按《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中附表9規定的內容上報。
將某一功能區晝間連續16h和夜間8h測得的等效聲級分別進行能量平均,按公式計算晝間等效聲級和夜間等效聲級。
式中:Ld為表示晝間等效聲級,dB(A);Ln為表示夜間等效聲級,d B(A);Leqi為表示晝間16h中第i小時等效聲級,dB(A);Leqj為表示夜間8h中第j小時等效聲級,dB(A)。
晝、夜間等效聲級,按《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中相應的環境噪聲限值進行獨立評價。按監測點次分別統計晝間、夜間達標率。
(1)對聲環境監測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現場監測的工作人員思想不夠重視,在監測過程中不能到點到位。
(2)噪聲監測專業人員匱乏,監測人員現場監測操作不規范,不能嚴格按照規范監測。
(3)監測數據收集與處理落后。
(4)監測技術體系不健全。
(5)聲環境質量評價與需求有差距。
筆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還有評價的時間代表性差;評價角度偏離,側重了噪聲源而不是居住環境;只評價等效聲級,相關參數沒能參與評價;評價方法可比性差,不利于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本次暫行技術規定詳細地說明了監測點位布設、監測頻次及方法,增加了5年1次的道路和區域夜間環境噪聲監測和評價,這種改進得到的監測和評價結果更能全面的反應城市的總體聲環境質量狀況。聲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一項專業和技術要求都比較高的工作,從事聲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的專業技術人員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和工作總結,提高個人在工作中的工作技能、思想認識和工作態度,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R].北京: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0.
[2]朱 江.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和控制[J].科技資訊,2010(23):154.
[3]王天利,謝佳茵.城市交通噪聲監測優化布點研究[J].噪聲與振動控制,2010,8(4):44~45,49.
[4]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GB390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