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天云 傅英華 (浙江磐安縣人民醫院 322300)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成了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們采用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海諾特)結合功能鍛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96例,獲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196例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輕癥15例(7.7%),中癥122例(62.2%),重癥59例(30.1%)。其中男性82例,女性114例;年齡44~72歲;單膝154例(78.6%),雙膝42例(21.4%);出現癥狀時間3個月至12年。膝關節疼痛多于行走、久站、上下樓梯、下蹲時出現或加重,休息后緩解。部分患者有晨僵,久坐后出現膠著現象,關節腫脹,活動時關節有響聲,X線攝片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關節面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髁間嵴變尖,髕骨與關節邊緣骨贅形成。
1.2 治療方法 患者取平臥膝關節伸直位,常規消毒后取髕骨外上或外側穿刺點,摸清髕股間隙,行髕股關節間穿刺進入關節腔。或取坐位屈膝90°,經髕骨下方的髕韌帶內側或外側關節間隙,針尖向膝關節中上方斜行刺入關節腔,回抽無血,注射無阻力、無疼痛情況下注入透明質酸鈉注射液2.5ml。每周注射1次,5周為一療程。若有關節積液,需抽出后再注入。注射后被動活動膝關節2~5分鐘,使藥物均勻涂布于關節腔內表面。治療期間避免負重和劇烈運動,行靜力性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膝關節疼痛及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膝關節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功能基本好轉,腫脹大部分消失;改善:關節疼痛減輕,膝關節功能好轉;無效:治療后無明顯變化。
輕癥15例中,顯效13例(13/15),有效2例(2/15);中癥122例中,顯效15例(12.3%),有效97例(79.5%),改善10例(8.2%);重癥59例中,有效11例(18.6%),改善34例(57.6%),無效14例(23.7%)。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8例(4.1%),其中3例注藥后關節痛暫時加重,經對癥治療后消失,另5例注藥后膝關節或小腿出現酸脹、沉重等不適,持續1~3天后自行緩解。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出現退變,關節腔分解酶增加,透明質酸的分解加快。由于滑膜的病變會引起透明質酸酶的合成減少,從而導致關節滑液的生理作用減弱,使關節軟骨的退變與破壞加速。透明質酸作為關節滑液中的主要成分,在關節腔內起到減輕摩擦、緩解應力、保護軟骨、潤滑和營養關節的作用[1]。
關節腔內給予外源性透明質酸,提高了腔內透明質酸的含量,覆蓋于關節軟骨和滑膜表面,修復已破壞的生理屏障,防止軟骨基質進一步丟失,保護關節軟骨,促進滑膜細胞合成自身透明質酸,并進入軟骨表面與蛋白多糖結合,修復軟骨[2],還可增強關節腔內流變學狀態,減少關節的摩擦。此外,透明質酸的分子篩樣作用,可限制炎性介質的擴散,抑制炎癥反應,起到保護性屏障作用,保護軟骨和滑膜免受破壞,不引起異物反應,緩解骨關節疼痛,改變關節功能,療效持續時間長,安全性好。
本文觀察結果表明,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輕、中癥膝骨性關節炎效果良好,但對重癥患者療效較差。可能是由于重癥患者大部分軟骨已破壞,滑膜病損嚴重,即使補充透明質酸鈉也難以使之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程度地改善。
[1]凌沛學,梁虹,賀艷麗,等.透明質酸鈉在關節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2,16(1):1-4.
[2]楊小玉,劉淼.透明質酸與骨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6,12(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