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萍 (浙江江山市人民醫院 3241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術,簡稱PICC置管術,是目前護理開展的創新技術,為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許多益處,也減輕了因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不適與痛苦。我院2005年5月以來對PICC并發癥(靜脈炎4例,血液反流2例,導管自由進出和部分脫出3例,穿刺點有血液滲出),經積極精心護理遠期無明顯后遺癥。現將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以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置管發生率最高,一般發生在置管后2~3d內,少數患者在置管后15d左右出現。臨床表現主要是沿穿刺點向上出現局部紅腫,壓迫有疼痛。護理要點:①在輸注藥物時,將藥物充分稀釋,使之濃度不宜過高,給藥速度不宜過快;給完藥后用生理鹽水將藥物沖凈,減少對血管的刺激。②在置管過程中,用生理鹽水充分沖刷導管及操作者的無菌手套,以減少無菌手套上潤滑粉在導管上的附著,從而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送入導管的過程要勻速進行,不可急于送入血管。③置管后需按壓穿刺點,同時合理運動,促使PICC與血管相“吻合”,這也是預防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④置管后的第2天進行濕熱敷,以促進血液流動,減少腫脹的機會,同時抬高患肢,減少患肢的活動。⑤對于較長時間出現的紅腫,可采取理療等方法,一般3~5d即可治愈。
血液反流入管,容易堵塞管道。在置管后,無論是巴德管還是貝朗管,須帶上正壓接頭,并囑患者避免過度活動。高血壓患者血液反流幾率較大,所以發現有回血時應及時沖管,并監測血壓,維持血壓穩定。
置管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穿上寬松及大袖口的衣服。護士在固定導管時,不宜留過長的導管暴露在敷貼外。插管時應及時用無菌膠布將蝶翼固定在距穿刺點下方1~2cm的導管上,這樣導管不易滑脫。導管固定牢靠、患者體位舒適是防止導管自由進出的關鍵。囑患者置管后不要大幅度活動,不要過分上揚手臂,避免搬運重物。記錄每位患者的導管置入長度,在每次換藥和沖管過程中,仔細觀察現有長度是否與置入長度相符。換藥撕敷貼時要自下而上,順著導管的方向輕撕貼膜,同時用消毒棉簽固定導管。將導管體外部分S型固定,以無菌貼膜覆蓋,上至穿刺點上方、下達導管兩接頭的中點,并用手緊按貼膜,讓其與皮膚緊貼,然后將消毒的透明短絲襪套在貼膜外側,以防無菌貼膜意外松脫導致導管部分脫出。若發現導管有自由進出時,先用一條無菌膠貼固定,再粘貼膜,必要時縫合固定。
①穿刺后24h發現仍有血液滲出時,在穿刺點覆以無菌棉球或無菌紗布,以促進血液凝固。囑患者在咳嗽、咯痰或如廁時要按壓穿刺部位,防止壓力過大造成血液滲出。置管肢體減少活動,并嚴密觀察滲血情況,出血多時需及時更換敷料。消毒穿刺部位時動作要輕柔,切忌左右牽拉導管。②夏季人體多汗,創口易于出現滲出物,我們改用小膠貼覆蓋創面,并增加換藥次數,使感染幾率大大下降。
總之,PICC是目前患者靜脈輸液中最人性化的措施,同時也減少了護士每天穿刺的工作量,只有在使用過程中加以維護,及時有效地處理發生的問題,才能使PICC發揮最大價值。望護理同仁能相互借鑒,以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使PICC的應用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