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杰 王陸 劉榮偉 李淑梅
椎管內麻醉是闌尾切除手術目前首選的麻醉方法。由于椎管內麻醉不能有效地抑制術中闌尾及腸系膜的牽拉反應,患者常會出現胃區脹痛、惡心、嘔吐、鼓腸等反應,且易導致患者痛苦和血流動力學變化,以致腹肌緊張影響手術進行。因此尋找一種能有效防治內臟牽拉反應發生的措施非常必要。
1.1 一般資料 選擇ASAⅠ~Ⅱ級闌尾切除手術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2~56歲。隨機分成氯胺酮組(K組)與芬太尼(F組),每組20例。兩組間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手術持續時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麻醉方法 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安定10 m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輸入乳酸林格氏液300~500 ml,連續監測 ECG、NIBP、HR、SpO2。取 L 2 ~3間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插入蛛網膜下腔穿刺針,待有腦脊液回流后注入0.5﹪羅哌卡因2 ml,退出蛛網膜下腔穿刺針,再向頭方置入硬膜外導管3~4 cm,麻醉平面滿意后。K組手術切皮前先靜注咪唑安定0.05 mg/kg,進腹前再靜注氯胺酮0.5 mg/kg,術中必要時追加氯胺酮0.25~0.5 mg/kg。F組手術切皮前靜注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0.05 mg,必要時追加芬太尼0.05 mg。兩組患者麻醉后均常規面罩吸氧(2~3 L/min)。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手術前、切皮時、切開腹膜時、牽拉闌尾時、手術結束時監測并記錄患者MAP、HR和SpO2的變化,并對內臟牽拉反應狀況進行評估。效果評定標準按臨床表現分級:0級:患者安靜,牽拉闌尾時無任何不良反應及主訴;Ⅰ級:患者無痛苦表情,但詢問時有上腹部不適感;Ⅱ級:患者有上腹部隱痛且伴有呻吟,但能忍受或伴有惡心、嘔吐,血壓和脈率降低;Ⅲ級:患者上腹部疼痛明顯伴喊叫,有明顯惡心、嘔吐、鼓腸。0級和Ⅰ級視為有效。
兩組患者術中MAP、HR、SpO2均無明顯變化。所有患者術畢呼之清醒,無譫妄、躁動等精神癥狀發生,術后未出現惡心、嘔吐等并發癥。術中發生0、Ⅰ、Ⅱ、Ⅲ級闌尾牽拉反應K 組分別為 16、3、1、0 例,F 組分別為 10、6、3、1 例。K 組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的有效率為95%,F組抑制內臟牽拉反應的有效率為80%,K組明顯優于F組(P<0.05)。
椎管內麻醉下行闌尾切除手術,內臟牽拉反應發生率高。回盲部和闌尾系膜的神經支配主要由來自T4~5組成的內臟神經叢支配,當手術牽拉闌尾系膜時,麻醉平面不能達T4,此時患者就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牽拉反應。
小劑量氯胺酮(靜脈注射劑量<1 mg/kg)與常規麻醉劑量氯胺酮相比作用有一定的差異,小劑量氯胺酮能拮抗NMDA受體從而產生鎮痛作用,但又未達到“分離麻醉”狀態,其突出的優點是保留了良好的鎮痛作用,又不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樞,還能保持呼吸道肌肉的張力[1]。靜脈給予小劑量咪唑安定(0.05~0.1 mg/kg),再給予氯胺酮(0.25~0.5 mg/kg),具有良好的鎮靜、抗焦慮及鎮痛效應,且無呼吸抑制,并可消除氯胺酮單獨使用時的精神癥狀[1],咪唑安定還可通過降低血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有效地抑制氯胺酮靜注所致的心血管興奮作用[2]。
綜上所述,小劑量氯胺酮咪唑安定配合使用,能有效防治闌尾切除手術牽拉反應的發生,對呼吸、循環功能無明顯影響,術后副作用少,是預防腹部手術牽拉反應的較好方法。
[1]沈通桃.小劑量氯胺酮的臨床應用.國外醫學與麻醉學分冊,2003,24:343-346.
[2]何紹璇.氯胺酮復臺異丙酚或瞇唑安定用于小兒麻醉的臨床觀察.臨床麻醉學雜志,1997,13: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