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福巖
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病變,臨床以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自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應用局部外敷、中成藥附桂骨痛膠囊內服,配合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52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以來在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的5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中醫辨證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2例患者中男21例,女31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3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8年,平均16個月。有外傷史12例,有長期下蹲、負重或行走史者18例,有感受風寒濕病史者13例,原因不明者7例,伴有膝內外翻畸形者3例,52例患者均有關節痛(休息痛),活動受限46例,局部壓痛47例。
1.2 治療方法 局部外敷:用 由蘇木、紅花、雞血藤、海桐皮、艾葉、花椒等10余味中藥組成制劑,于注射第4天開始熱敷,將上藥分成兩包,加醋濕透,用布包好放籠上蒸半個小時至透出藥汁,再灑上少量醋熱敷膝部周圍至涼,更換另一包,重點熱敷壓痛部位,30 min/次,2~3次/d,連用4 d。中成藥內服:附桂骨痛膠囊5粒/次(0.33 g/粒)3次/d,飯后服用,3個月1療程。
關節腔注射:患者取仰臥位,膝下墊枕使膝微屈曲,安爾碘消毒膝周皮膚2遍,用普通5 ml注射器從膝外上方穿刺點進針,穿經關節囊時有落空感,回抽有關節液或推注1 ml空氣無阻力,證實在關節內,抽盡關節積液,接上玻璃酸鈉專用注射針筒,緩慢推注2 ml,拔出針頭,干棉球壓針眼1 min,無菌敷料包扎3d,囑患者3天內針眼處勿見水。注射后被動屈伸膝關節5次,使藥液快速充滿關節腔。1次/W,5次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分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級評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正常工作及生活;顯效:各項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能基本勝任原工作及獨立生活,但行走或勞累后仍有不適、隱痛;有效:癥狀有所減輕,關節輕微疼痛,功能活動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較原有癥狀、體征加重。以痊愈、顯效、有效三者之和統計總有效率。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52例患者,痊愈率為59.62%(31/52),顯效率為26.92%(14/52),有效率為9.62%(5/52),總有效率為96.15%(50/52)。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是關節軟骨退變,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和軟骨基質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磨擦,并起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明顯改善滑膜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滑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中年以后肝血腎精虧虛,筋骨失于濡養,加之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的侵襲,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組織變性而發本病。附桂骨痛膠囊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溫陽散寒、益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方中淫羊霍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制乳香、制沒藥活血止痛,制附子、制川烏、肉桂、溫陽散寒止痛;炒白芍、黨參、當歸益氣養血活血;諸藥合用能補肝腎而強筋骨,祛寒濕而散腫痛,活血脈而通經絡,使陽氣恢復,寒氣得散,血脈流通,氣機通暢,經絡得以溫煦,筋骨得以濡養,腫脹、疼痛諸癥可隨之消失。熱敷制劑具有良好的活血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祛風通絡作用,局部熱敷直接作用于膝關節,起效迅速。本研究可見,采用局部外敷、中成藥內服結合關節腔注射中西醫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50/52),諸法合用,標本兼治,可極大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趙啟,等.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6例.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5):54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