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文 劉金秀 唐明輝
陣發性房顫是指發作時間在一周內,雖然胺碘酮和西地蘭是傳統治療房顫藥物,但近年來胺碘酮在房顫的治療方面備加受重視。筆者回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診治的76例陣發性房顫患者。分別給予靜脈注射胺碘酮、西地蘭,對其療效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3午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陣發性房顫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平均年齡(64±12)歲。入選標準:經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診斷為陣發性房顫且心室率>100次/min。排除標準:甲狀腺功能亢進、病竇綜合征、房顫伴血流動力學紊亂者、心室率<60次/min。隨機分為胺碘酮組40例,西地蘭組36例。兩組在性別、病因、病程長短、基礎治療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藥前描記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吸氧、心電血壓監測。胺碘酮組:胺碘酮注射液(塞諾菲民生制藥公司生產)。首次給胺碘酮注射液150 mg加0.9%病生理鹽水20 ml、10 min內靜脈注射完,觀察30 min未轉復竇律者,繼以胺碘酮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速度1 mg/min。6 h后改為0.5 mg/min,24 h總量不超過1200 mg,西地蘭組:西地蘭0.4 mg加入0.9%生理鹽水20 ml。靜脈注射,30 min內未復律者再次給予兩地蘭0.2 mg稀釋后靜脈注射。用藥過程中出現心室率<60次/min,停止給藥。
1.3 療效及判定標準 顯效:房顫用藥后12 h內轉復為竇性心律;有效:用藥后12 h心室率<100次/min;無效:用藥后12 h房顫未轉為竇性心律,心室率>100次/min。
1.4 統汁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 t值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兩組顯效率,有效率和轉復時間比較:
2.1 胺碘酮組(40例):顯效率70.0%(28例)、有效率90.0%(36例)、轉復時間(6.5±2.5)h。
2.2 西地蘭組(36例):顯效率36.11%(12例)、有效率36.110%(12例)、轉復時間(8.3±1.5)h。
2.3 不良反應:胺碘酮治療組,1例出現惡心、嘔吐,胃復安肌內注射后癥狀緩解,2例出現一過性血壓下降,多巴胺靜脈滴注后血壓正常。另外1例出現QT問期延長(≥0.05 ms),2例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停藥后給阿托品恢復正常,未出現心哀加重現象。
胺碘酮屬于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減慢房室傳導速度,延長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阻滯折返激動的作用,具有廣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時具有競爭性阻斷α受體和β受體,擴張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不影響心肌收縮力,不加重心哀,這一點對心動過緩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尤為重要。部分特發性房顫無明顯的病因可查,長期房顫易形成心房電重構,使房顫持續,形成“房顫引起房顫”[1],使復律困難,對于陣發性房顫,目前主張盡可能恢復為竇性心律,房顫無合并血流動力學障礙的情況下首選藥物復律。房顫發作超過48 h,左房血栓形成機率增加,口服胺碘酮起效慢,需3~5 d才起效。房顫合并心衰選則西地蘭,雖然對控制心率有效,但復律效果差。故對于陣發性房顫未合并心衰者,靜脈注射胺碘酮是首選方法。部分病竇綜合征可表現為陣發性房顫,這部分患者復律需認真識別、嚴密觀察同時具備有臨時心臟起搏條件。陣發性房顫目前主張行射頻消融根治,但其技術要求和費用問題,使其應用受限。大部分患者仍然是首選藥物治療。有研究表明[2],胺碘酮轉復為竇性心律,均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本研究表明胺碘酮靜脈注射治療陣發性房顫,在轉復為竇性心律、室率控制、轉復時間等方向優于西地蘭。而且未出現嚴重副作用,在篩選患者和嚴密的心電、血壓監護下,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房顫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實用性。
[1]中國生物學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失常分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應用工作組.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22(5):3772.
[2]王曉丹,周傳敬,楊維新,等.胺碘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快速心房顫動安全性的探討.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22(8):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