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將
(江西農業大學蜜蜂研究所)
規模化一詞最早來自企業經營。規模化經營是指企業通過生產規模擴大而使單位成本降低,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模化經營的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進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科技創新是推進規模化生產的動力源泉。
我國引進西方蜜蜂雖然只有100多年,但由于西方蜜蜂繁殖力強,生產性能好,很快成為我國飼養量最多的蜂種。目前我國蜂場普遍存在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均飼養量少、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高[1-3]。蜂場規模化程度低是制約我國蜂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人力成本增加的大環境下,如何來有效推進我國西方蜜蜂規模化飼養水平,是值得廣大養蜂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作為一位養蜂科技工作者,我想從科技創新角度,談一談自己對提高我國西方蜜蜂規模化飼養水平幾點思考。
蜂王漿是西方蜜蜂生產的一種重要產品,也是蜂農增加經濟收入主要來源。30多年來,我國的蜂王漿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主要原因除了是成功選育了“漿蜂”、研制了塑料王臺和配套蜂群管理技術外,根本的原因是充分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近五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很快,我國蜂王漿生產靠手工操作的成本也顯著提高。這種全手工生產蜂王漿方法,不但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而且受到蟲源和視力的限制,生產效率不高,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蜂場的蜂王漿生產規模。
如何實現我國蜂王漿生產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盛祿、吳本熙、方文富、金湯東、曾志將、蘇松坤等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研究工作[4-7]。
蜂王漿生產機械化要解決人工移蟲、人工割臺和人工取漿三個問題,其中解決人工移蟲是實現蜂王漿生產機械化或半機械化關鍵和前提。繼續完善曾志將等研制的免移蟲生產蜂王漿技術,讓免移蟲生產蜂王漿技術更貼近養蜂生產實際,從而解決不需要人工移蟲問題,大大地減少人工移蟲勞動強度,提高了蜂王漿生產效率,為我國推廣一人多養的蜂群飼養方法提供技術支撐。
發達國家專業養蜂特點是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人均飼養量大、人均產值高。集規模化和機械化為一體,以機械化推動規模化養蜂的發展,以規模化帶動機械化,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現代養蜂的模式。而我國現階段,多數養蜂者是人均飼養蜂群數量只有幾十群,仍然是典型的“精耕細作”飼養方式。
為了突破我國這種“精耕細作”飼養方式,沈基楷,謝代癸等探討了強蜂培育的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進展[8-9]。曾志將等提出了“簡約化蜂群飼養技術”,即指在蜂群飼養過程中,利用科學的方法,將蜂群飼養主要目標以外的因素盡可能剔除掉,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簡單的問題條理化,從而簡化蜂群飼養程序,提高養蜂生產效率。
要實現西方蜜蜂飼養規模化,減輕蜂群管理的勞動量,在常規飼養管理可以采用以下技術:
1.采用整箱添加巢脾:傳統的逐張加巢脾的飼養方法,雖然有利于全面了解蜂群的情況,但費時且干擾蜂群。采用整箱添加巢脾,可節約蜂群的管理時間,提高養蜂生產效率。
2.減少全面檢查蜂群的次數:蜂群飼養規模化,對蜂群的全面檢查的次數要減少,除必要的全面檢查外,要以局部檢查和箱外觀察為主。
3.不要定期割雄蜂:傳統觀點認為,為了蜂群高產,必須長期割雄蜂蛹。這種傳統飼養管理方法很費時間和精力。據浙江省慈溪市蜂管站金湯東調查報道,浙江省有些長年不割封蓋雄蜂蛹的蜂場,雄蜂不僅不會泛濫,而且群產量比同時轉地的長年割封蓋雄蜂蛹的蜂場產量更高。曾志將等(1997年至1999年)系統研究了蜂群性比值對蜂群生產力、繁殖力及分蜂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割雄蜂蛹與不割雄蜂蛹的蜂群相比,兩者的產漿量、繁殖力及分蜂性都差異不顯著,但不割雄蜂蛹的蜂群的產蜜量比割雄蜂蛹的蜂群提高了9.37%~14.04%。同時也發現,只要蜂群內有優質蜂王存在,蜜蜂可以根據群內外的條件,自行調控蜂群內的性比值,不會出現雄蜂泛濫的現象。由此提出在蜂群飼養過程中,除斷子治螨及選雄蜂育王等特殊情況外,養蜂者不必定期割雄蜂蛹,以保持群內的蜜蜂性比值的動態平衡,提高工蜂育蟲和采集的積極性[10]。
4.通過擴大蜂巢,控制蜂群自然分蜂:傳統的蜂群飼養方法,每隔7日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割除王臺,養蜂者的勞動強度很大。關于自然分蜂形成原因的觀點很多,其中有一個觀點是貯蜜的位置缺少,促進了蜂群自然分蜂的形成。因此在養蜂規模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國家,多采用通過擴大蜂巢,來控制自然分蜂,即給強群至少有2~3個繼箱,讓蜂群有足夠空間進行繁殖和貯蜜,這樣基本可以消除蜂群的自然分蜂熱。
5.長年保持群內有充足的蜜粉:這是蜂群健康飼養的前提,也有利于維持強群和養蜂生產。
6.生產成熟蜂蜜:要改變目前“見蜜就取”的生產方式,可以一個花期取1~2次成熟蜂蜜,這樣不僅省時,而且還可以提高蜂蜜質量。
7.應用抽動式超淺繼箱生產蜂王漿:邱汝民等設計了與標準蜂箱配套使用的的抽動式超淺繼箱來生產蜂王漿。試驗結果表明:抽動式超低繼箱采漿技術能密集蜜蜂,蜂王漿產量提高了10%,蜂蜜成熟率提高了100%[11]。
8.研制一些常用飼養工具:通過研制快速找王、自動飼喂、電動脫蜂等蜂機具,達到提高蜜蜂飼養管理效率,擴大蜜蜂飼養規模。
目前蜂群轉地飼養,費時費力環節主要包括巢脾固定、箱體連接和蜂群起運裝卸。西方養蜂發達國家,蜂群轉地時巢脾固定、箱體連接和蜂群起運裝卸技術都比較成熟。關鍵是如何使這些成熟技術“中國化”,并研制能適合中國國情的巢脾固定、箱體連接和蜂群起運裝卸技術。
要在一個地方長年飼養100~120群西方蜜蜂,首要條件是蜂群要有充足的食物。對于同一地點來說,1年中有4~5個月有蜜粉源,已經是很不錯的蜜粉源條件。也就是說,對長年定地飼養的蜂群,必須經常進行補助飼喂和獎勵飼喂。若飼料糖(白糖)價格高,利用飼喂白糖來生產蜂王漿,經濟上不一定合算。顯然對長年定地飼養西方蜜蜂來說,最主要是要有一種既能滿足蜜蜂營養需求的飼料(包括糖飼料和蛋白質飼料),同時價格又低。另外,經常進行人工飼喂,工作量很大,對規模化定地蜂場來說,還要有一套蜂群自動飼喂系統或簡便的飼喂方法。
[1]吳本熙.論規模化養蜂[J].中國養蜂,1998,49(5):21-23.
[2]高夫超.規模化養蜂低投入高效益研究[J]。養蜂科技,2004(2):7-10.
[3]馮永謙.對實現規模化養蜂的幾點建議[J].中國蜂業,2007,58(5):42-43.
[4]陳盛祿,林雪珍.新型高產全塑臺基條的研制[M](見中國養蜂學會編.蜜蜂飼養技術及裝備論文集).農業出版社,1993.
[5]吳本熙,謝代癸,崔元恒.FJX-1型蜂王漿抽吸器[M](見中國養蜂學會編.蜜蜂飼養技術及裝備論文集).農業出版社,1993.
[6]金湯東.快速離心式移蟲技術研究初報[J].中國蜂業,2005(3):6-7.
[7]蘇松坤,王俞興,潘松甫,鄭小華,劉芳,戴雙進,陳盛祿.新型挖漿機——推進蜂王漿機械化生產的新動力[J].中國蜂業,2010(12):30.
[8]沈基楷.用兩個育蟲箱養強群技術的研究[J].中國養蜂,1993,(3):3-6.
[9]謝代癸,姜元蛟.雙王群和單王群生產對比試驗[M](見中國養蜂學會編.蜜蜂飼養技術及裝備論文集).農業出版社,1993.
[10]曾志將主編.養蜂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1]邱汝民,胡福良,蘇松坤,王仲榮.意蜂抽動式超淺繼箱的試驗與應用[J].中國蜂業,2010(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