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定邊縣養蜂管理站,定邊718600 張維力 魏旺祥
榆林境內蜜蜂大量死亡
陜西定邊縣養蜂管理站,定邊718600 張維力 魏旺祥
近年來,陜北榆林市的橫山、靖邊連續發生兩起轉地蜂群在蕎麥花初期大量死亡現象,給蜂農造成嚴重損失。筆者曾參加靖邊的調查,提出一些看法供參考。
2006年8月15日,陜西省道204沿線橫山境內的一些養蜂專業戶所養殖的蜜蜂大量死亡,并有蔓延趨勢,15日下午19時,在橫山縣趙石畔鎮郭家灣村,蜂箱北面的公路上鋪了一層死蜂,蜂箱周圍的死蜂更是密密麻麻。沿線的10個養蜂戶有1000多箱蜂,死得沒剩多少,其中有4家在8月14日發現自己的蜂群開始死亡,于是連夜轉移至他處。
2009年8月初,在靖邊縣王渠則、席麻灣、東坑、梁鎮等地發生蜜蜂大量死亡,定邊縣磚井子鄉也有發生,其中以靖邊王渠則鄉周邊地區損失最嚴重。整個發生范圍超過100平方公里。
兩次蜜蜂死亡均發生在蕎麥、黃芥、葵花蜜源期。蕎麥作為最后一個大蜜源,由于干旱少雨,加之蕎麥開花初期,流蜜情況不好。
兩次蜜蜂死亡現象的共同之處:
1 .發生時間相吻合。2006年橫山和2009年靖邊發生均在8月上中旬。
2.均為轉地蜂場。2006年橫山死亡蜜蜂是從四川境內轉場到橫山境內。2009年是從青海、陜西秦嶺、黃陵縣、麟游縣等轉地來的蜂場,無論本省還是外省蜂群均有發生。
3 .蜜蜂表現基本一致。蜂農反映,上午蜂群表現正常,下午2時左右出現癥狀,溫度越高癥狀越明顯,出現爬蜂,試飛幼蜂飛翔1米高跌落在地面,蹦跳繼而死亡,老蜂接著死亡,甚至蜂王也爬出巢死亡。青壯年工蜂大量死亡,初期可見蜜蜂爬出箱外,三五成群結集在草叢及低凹地面上,無力飛行,嚴重的可見蜜蜂直接跌落到地面。各齡幼蟲均有死亡,癥狀較輕的蜂群主要是大幼蟲死亡,嚴重的幼蟲全部死亡,部分蜂群封蓋子死亡。死亡工蜂吻伸出,解剖后可見后腸有黑色黏稠液體,工蜂無工作情緒,不取食,3天可導致全群覆沒。據2009年對王渠則鄉周圍22戶蜂農調查,20戶2881群都是進場3~4天發病,其中10戶1640群已全部死亡或失去生產能力。蜂群越強癥狀越嚴重,死亡越快,各種藥物治療無明顯療效。距離較近的蜂場、位于山溝或平地的癥狀較重;位于高坡的不發病或癥狀較輕。區域內農民定地飼養的中蜂也出現癥狀。出現癥狀的蜂群轉到幾十里外仍不見好轉。
4 .發病特點基本相似。一是發病突然,死亡快,這在陜西十分罕見。2006年在橫山趙石畔鎮放蜂的四川養蜂人李慶強講,8月10日他從四川來到橫山放蜂,8月14日發現自己的蜜蜂開始死亡,到15天下午4時,185箱蜜蜂幾乎全部死亡。2009年在靖邊王渠則放蜂的陜西蘭田縣蜂農李小武,7月25日從青海轉來,7月底前一切正常,8月1~2日發病,3天時間200群蜂全部死亡。在靖邊縣東坑放蜂的涇陽縣趙順民蜂場100群蜂,8月5日上午尚無異常,下午14時有30群蜂突然發病。二是無法防治。調查51個蜂場,無論來自本省還是外省,與養蜂經歷、養蜂技術水平高低關系不大。三是死亡損失大。2006年橫山縣趙石畔、塔灣發生蜂群突然死亡情況,本省蜂群死亡398群,來陜西放蜂的四川蜂群死亡1097群。2009年靖邊縣出現蜜蜂大量死亡,截止8月7日死亡蜂群超過4000群,超過2006年橫山縣的損失程度。
2006年和2009年在陜西橫山、靖邊發生的蜜蜂大量死亡驚動了當地政府,新聞媒體進行了報道,政府部門責成行業主管部門和陜西省蜂業協會、榆林種蜂場、定邊縣養蜂管理站進行現場調查,觀察病情,采集樣品送至中國農科院蜜蜂所鑒定,召開蜂農座談會穩定人心,提出防治建議,現場發放消毒藥劑,并將蜂農意見向上反映。這兩次蜜蜂大量死亡發人深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組織力量,研發低毒高效蜂藥。根據蜜蜂疾病的發生規律,蜂病發生與環境條件有關。天氣因素、蜜蜂品種、蜜源條件、飼養管理、放蜂場所等都會影響蜂病發生及危害程度。近年來,盡管一些蜜蜂疾病的發生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從總體上看,我國蜜蜂疾病的發生仍然呈上升趨勢,成為養蜂生產的隱患。上世紀50年代發生的蜂螨,年年防治,年年發生;70年代發生的中蜂囊狀幼蟲病,至今沒有特效藥物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每隔3~4年復發,影響中蜂生產;80年代末,浙江蜂群最早出現爬蜂病,之后迅速傳播到全國,輕則蜜蜂體質削弱,群勢下降,重則蜜蜂大量死亡,甚至全場覆沒。怎樣保證蜂群健康和蜂產品質量安全,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對癥下藥,合理用藥。
2006年橫山和2009年靖邊蜜蜂大量死亡,說明蜜蜂病害已成為養蜂業的一大危害,嚴重制約養蜂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建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蜜蜂病害的防治工作,做好蜂病監控,組織有關部門研究開發低毒高效的蜂藥。
2 .建立健全基層養蜂管理和服務體系。有些地方沒有專人從事蜂業管理和技術培訓,一些需要政府部門解決的蜂業問題未能及時解決。傳統的生產方式沒有得到改變,存在只求產量,不講質量的短期行為。蜂業技術推廣處于空白,無人問津,飼養管理技術難以有所突破。目前全國沒有蜂病防控體系,各地動物疾病控制中心,沒有懂得蜜蜂疾病防控人員,蜂病防治沒有前瞻性,總是被動防治。加強基層蜂業部門或動物疾病控制中心的科技力量,增加投入,提高蜂病診斷水平。一旦某一地區發生蜜蜂疾病,能在當地快速做出診斷,及時防治,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重大損失。
3.加強蜂農培訓,提高蜂農防治蜂病知識。蜂農缺少技術培訓,傳統生產模式依然存在。蜂業生產多是師傅帶徒弟、父傳子式的傳統繼承方式,養蜂隊伍嚴重老化,青黃不接。80%以上的養蜂者年齡在40歲以上,大多是小學、初中畢業,高中畢業極少,他們知識陳舊,技術落后,知識有待充實,技術有待提高。
兩次蜜蜂突然大量死亡,蜂農面對突如其來的蜂病束手無策。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蜂業救災應急技術培訓的力度,讓蜂農在平時的管理中,加強蜂群保健,把蜂病防治放在首位,把病害控制在萌芽狀態。一旦蜂群發病,對癥下藥,控制病情。
4.成立蜂業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分散的蜂農組織起來,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及蜂業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保險業務范圍沒有將蜜蜂列入,而農業的果樹、烤煙、麥場的火災,畜牧業的奶牛 、養豬、養雞均可投保。唯有傳統而古老的養蜂沒有保險公司愿意承保,只能依靠養蜂合作社建立蜂農養蜂風險互助基金,按照“政府拿一點、企業給一點,蜂農出一點”的原則,建立的養蜂風險互助基金,在災害發生后,依照蜂農申請,企業和協會審查,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程序,依照標準盡快向受災蜂農發放補助金,幫助蜂農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