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建昌縣巴什罕鄉周丈子村,125308 于英文
如何提高子脾質量,對于每位養蜂人來說至關重要,也是最不容易掌握、最容易忽視的。回想起剛開始養蜂的幾年,很少關注過子脾的質量問題。記得有一年有的蜂群達到了12張子脾,理論上20天后應達到24框蜂的群勢,可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這么強壯的蜂群。隨著自己“蜂齡”增長,蜂群飼養技術不斷成熟,逐漸發現:子脾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在蜜源、氣溫、群勢相同的情況下,子脾質量與數量有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子脾數量和質量就會成反比。至于如何掌握并運用好這個臨界點,那就要看養蜂人的技術水平了。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養蜂人都知道,在蜂數相同的情況下,子脾上部存蜜多,這張子脾的封蓋狀況以及子脾重量都比較好。但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像我這樣以粗放養蜂為主的養蜂人來說,要做到恰到好處就不容易了。近幾年來我基本本著“春蜂秋養、春糖秋喂”的原則管理蜂群,春繁時很少飼喂糖漿,這就需要一整套的飼養管理程序。春繁開始時,4框蜂放6張蜜脾,5框蜂放7張蜜脾,巢內貯存飼料為6脾8 kg重,7脾9 kg重,這樣飼料貯量約占全部巢脾的三分之二,達到用蜜脾壓縮子脾數量的作用。多年實踐證明:4~5框蜂的群勢,7~9 kg的貯備飼料,在遼寧西南部地區的氣溫、蜜源條件下,可以在整個春繁期不用開箱檢查,養成10~12框群勢的洋槐采蜜群。觀察洋槐流蜜時蜂群采集情況,工蜂體質狀況絕不亞于緊脾獎飼的蜂群。我的做法得到很多蜂友的認可,蜂友說:恰當的、適宜的春繁繁蜂起點群勢,充足的貯備飼料,不用頻繁開箱查蜂的“靜態”養蜂模式,既節約管理時間,又保證了子脾質量。
曾經有不少蜂友問我:春繁時2~3框蜂的群勢能否同樣采用多放幾張蜜脾的方式?其實,這種情況我也嘗試過,從繁蜂速度上講,略差于緊框獎飼的同等群勢的蜂群,但是工蜂個體質量相差無幾。多年養蜂實踐證明:4框蜂的起點群勢是粗放養蜂方式的臨界群勢,低于這個群勢使用脾多于蜂的蜜脾繁蜂法是得不償失的。
記得幾年前和一些蜂友談論這個話題時,受到蜂友的嘲笑。很多蜂友認為,春繁和秋繁,人為降低巢溫恐怕會影響子脾質量和繁蜂速度。由于本人文化程度有限,其中的深奧道理也解釋不清楚,但從多年的養蜂實踐上看,一旦蜂群達到7~8框蜂以上群勢時,降低蜂巢溫度是既能保證子脾質量又能使蜜蜂本能地減少子脾數量的有效辦法。有蜂友說用隔王板就可以減少子脾數量,何必降低巢溫呢?這是關系到子脾質量的重要一環。我在春繁時非常注意“春蜂秋養”的問題,培養越冬蜂的蜂群均達到10~12框。這樣的群勢全部放在巢箱,里面放8張脾,抽出的多余巢脾讓小群保管,大蓋上加蓋面積較大的草簾或長捆的草把遮陰。繼箱和巢箱之間墊幾塊小木板使之通風,這樣的人為降溫措施再加上大量飼喂使得產卵圈始終處于壓縮狀態。我的秋繁蜂群很少有達到7張子脾的,我也曾把12框蜂的秋繁群用隔王板分成上下均為6框,并進行過多次嘗試,越冬蜂的體質明顯不如前者。因為春繁和秋繁時的工蜂飼喂積極性是不同的,秋繁時只有高密度的子脾附蜂量和大量的糖漿壓子脾的飼喂方式,才能培養出量多質優的越冬蜂。曾有蜂友問我,這樣高密度的蜂脾關系是不是會傷熱,從多年的觀察看,還沒有出現過傷熱現象。這除了工蜂本能的因素外,遮陰、通風是不可或缺的措施。當然,我的蜂場在半陰坡果園的高坎上(坎高于地面10多米),通風條件比較好,這或許是另外一個原因。
遼寧西南部6月上中旬自然粉源很少,雖然通過人工補喂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不嚴格控制子脾數量,出房工蜂的體質就會非常差,我們這里蜜蜂飼養較好的一些養蜂戶,一般都是這樣做的。用隔王板控制子脾數,這工作宜早不宜遲,一般在洋槐結束后幾天,就要調控好子脾數量,12框蜂的群勢巢箱留4張子脾,其余巢脾全部提到繼箱,中間加隔王板。我曾經把巢箱加到5張或6張子脾的數量,出房工蜂質量遠不如4張子脾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