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縉云縣綠純養蜂專業合作社,321400 胡元強
縉云縣綠純養蜂專業合作社是在縉云縣蜂業技術協會基礎上于2007年12月29日經縣工商局批準成立的,現有成員64人,蜂場63家,飼養西方蜜蜂9450群,股金22.40萬元。2010年,合作社出售給龍頭企業蜂蜜232噸,蜂王漿9000多千克,銷售全額300萬元。合作社讓利成員蜂場310071元,盈利123980元。
長期以來,蜂農在各個產地銷售蜂產品,優質不優價,挫傷了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的積極性。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就與龍頭企業產銷聯合,實行產業化,實現優質優價,蜂農利益有保障,企業蜂產品原料質量有保證,共贏發展。
普及養蜂科學知識,提高蜂農科學素質是確保蜂產品安全的關鍵。合作社蜂場是轉地放蜂,針對蜂農長期在外,高度分散,多處流動的難點,蜂協自1996年開始至今,每年訂閱養蜂科技刊物分發給每個成員,成為他們天天能見面的培訓師。蜂農遇到生產難點,就翻閱養蜂科技刊物,尋找解決辦法,使蜂農在深山老林也能知道養蜂新技術。在養蜂實踐中得到實施,提高蜂產品質量與產量,增加收入。
龍頭企業是蜂產品的出口企業,對蜂產品原料要求是無抗生素,達到出口蜂蜜、蜂王漿標準。為了確保蜂產品安全,每年冬季,合作社對成員蜂場進行生產調查,了解蜂場當年發生哪些蜂病,用什么藥,建立檔案。蜂業協會從2002年冬季開始,每年對會員蜂場進行蜂產品安全、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使蜂農知道哪些蜂藥是國家禁用獸藥,懂得使用抗生素污染蜂產品的危害性,自覺遵紀守法,確保蜂產品質量。蜂協、合作社對蜂場進行生產調查,實行監督管理,確保蜂產品安全。多年證實,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中,蜂產品信息是蜂農關注的熱點。鑒于養蜂高度分散、信息閉塞,為了及時準確給蜂農提供蜂產品市場信息,蜂協自1996年開始,主編“縉云蜂業信息”,每年4期,指導蜂農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增產增收。蜂協每年3月上旬,參加全國蜂產品市場信息交流會,根據各種信息匯編“全國蜂產品市場預測”,及時發放會員,指導蜂場有的放矢,增效顯著。隨著蜂產品對外貿易增加,蜂產品價格逐步與國際接軌,近年來,洋槐蜜成為國內外熱銷產品,收購價是油菜蜜的2~3倍。蜂協及時將此信息反饋給蜂農,指導蜂農多趕洋槐花期,多采洋槐蜜,增加收入。在2010年全國洋槐蜜普遍歉收的情況下,合作社成員蜂場大部分增產增收,就是很好的例證。
蜂王漿是蜂農第二大收成,近10年來,蜂王漿中10-HDA含量逐步下降,影響蜂王漿的出口。蜂協自2008~2009年參與蜂王漿國際標準采樣任務,調研全國160個蜂場,總結提高蜂王漿中10-HDA含量的三大技術措施,推廣意·卡雜交蜂種,保證蜜粉源充裕,適合蜂群繁殖溫度(25℃左右)、濕度,指導蜂農生產優質蜂王漿。2009~2010年,我社供應龍頭企業40%~50%以上的蜂王漿中10-HDA均達到《蜂王漿》國家標準優等品的要求。
多年來實踐證實:蜂協、合作社組織蜂農按出口標準生產蜂蜜、蜂王漿供應龍頭企業,企業必須給予優惠價格結算,這是蜂業產業化成功的標志,同時是蜂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優質、優價缺一不可。
2002年,因我國出口歐盟蜂蜜、蜂王漿中發現含有氯霉素,歐盟禁止進口中國蜂蜜、蜂王漿,這給蜂產品安全敲響警鐘。根據國標市場需求,蜂協、合作社與龍頭企業杭州常青蜂業公司、杭州天廚蜜源保健品有限公司簽訂產銷合同:蜂協、合作社成員蜂場必須按出口標準生產蜂蜜、蜂王漿,不得含有任何抗生素,企業結算價格按當地市場價優惠20%。事實證實,這是雙贏的有效措施。
蜂農組織起來,規模生產優質蜂產品供應龍頭企業得到實惠,提高了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的積極性,破解了多年來優質蜂產品得不到優價的難題;企業有了穩定的優質蜂產品原料基地,出口貿易逐步擴大,企業效益逐年增長,才能生存壯大。合作社要得到龍頭企業的扶持,前提是必須規模生產優質蜂產品。
縉云蜂協是在養蜂低潮的1993年2月10日經縉云縣科協批準成立,由蜂農自愿組織。多年來,蜂協堅持科普開路、信息引導,實現產業化,增加蜂農收入為宗旨,得到發展與壯大,對于穩定發展縉云縣養蜂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多年來制約蜂協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缺乏。縉云縣是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養蜂規模中等,缺乏蜂業龍頭企業。蜂協在既沒有政府財政支持,又沒有企業扶持的困境中,生存拼搏15年。
2007年12月29日,縉云蜂協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會員蜂場為主,經縣工商局批準,成立縉云縣綠純養蜂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會又是蜂協理事會,合作社成員又是蜂協會員,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合作社設立后,與龍頭企業實行產銷聯合,走產業化道路,得到穩定發展,蜂協科普資金有了保證。2008~2010年,蜂協科普活動資金分別為7324元、11202元、9305元。科普活動普及,逐步提高蜂農文化水平,促進養蜂業持續發展,相輔相成。過去蜂協因資金困難,無法參與省養蜂風險救助。合作社成立后,及時從股金中按2.5元/箱要求上交省養蜂風險救助資金21612.50元,受災會員得到省養蜂風險救助。2008~2009年,受災會員蔣國良等幾位會員分別得到救助金4000元至9000元不等,共計32000元。2010年,受災會員陳和芳等已上報,待審批。這對于恢復生產起著雪中送炭的作用,增強蜂協、合作社凝聚力。我社2008年11月,榮獲中國蜂產品協會頒發“全國蜂農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09年5月,榮獲浙江省蜜蜂產業協會頒發“省級示范蜂業合作社”。
因養蜂專業合作社是經濟實體,近年來為多家成員蜂場出具貸款證明,緩解養蜂資金周轉困難。
合作社成立后2008年,為每個成員添置了不銹鋼搖蜜機。2010年,合作社購置9支糖度計,發給大股東,方便成員檢測蜂蜜濃度。合作社在調查成員養蜂生產時,發現40%成員蜂場還沒有太陽能裝置,向省蜜蜂產業協會匯報,希望能得到省政府財政支持。因養蜂大多在偏僻的野外,有了太陽能電源,蜂農可照明、觀看電視,及時了解氣象預報,科學安排養蜂生產,豐富文化生活。2009年秋季,省蜜蜂產業協會啟動陽光信息工程,初步規劃是會員蜂場購置2400元/套太陽能裝置,省蜜蜂產業協會補貼800元,蜂場自出1600元。據最新消息,省政府財政補貼已撥款到位,省蜜蜂產業協會正在招標采購太陽能裝置,然后再下撥會員蜂場,估計今年3月份能到位。這應是合作社成員新春喜訊。
2010年在蜂業產業化過程中,有的成員只顧產量,不顧質量,下午搖蜜,而且是天天搖蜜;有的成員生產蜂王漿常溫下存放時間過長造成不良影響。合作社成員必須懂得生產蜂產品只有優質,才能優價。合作社、蜂協希望全體成員以此件事吸取教訓,要按《蜂蜜》、《蜂王漿》強制性國家標準生產蜂蜜、蜂王漿。
縉云縣蜂協自1997年開始,對會員蜂場生產銷售蜂產品實行溯源管理,杜絕了蜂產品摻假。2002年開始,根據龍頭企業對蜂產品無抗生素要求,蜂協加強蜂產品溯源管理,確保蜂產品安全。
2003年4月份,龍頭企業檢驗,發現一批次油菜蜜鏈霉素超標。蜂協根據編號,很快查到鏈霉素超標的11桶油菜蜜,最后追蹤到蜂場,原來是淮北當地某蜂場委托運輸的,場長如實說出春季因歐洲幼蟲病用過一次鏈霉素。2010年春季,合作社出售一批蜂王漿,龍頭企業檢驗結果是沙星類藥物含量過高。合作社追查到某成員蜂場,原來是春季用過氟哌酸防治蜂病。事實證明,對蜂產品溯源管理很有必要,溯源管理需要生產者與驗收者密切配合,才能杜絕漏洞。
養蜂生產調查發現,在油菜花期,其他場地,在我社有包裝桶、能現金支付、有能力運輸條件下,有的成員蜂場(當地沒有強制出售)仍然將蜂蜜、蜂王漿低價出售當地,沒有銷售合作社,這的確值得深思。年終結算證明,這些成員蜂場每噸蜂蜜收入減少800元~1000元,每千克蜂王漿少收10元。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理事與成員缺乏信息溝通,成員與成員缺乏團結互助造成的。
2010年發生個別理事在龍頭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借合作社名義,結算蜂蜜將錢塞進自己腰包,嚴重違反了合作社財務制度。合作社全體成員,特別是理事必須懂得合作社是經濟實體,合作社資金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保護,必須遵紀守法,健全必要財務制度是維護全體成員利益的根本。
理事會是合作社領導班子,核心是理事長、副理事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作風廉潔,服務大家,這是合作社全體成員的期望,同時是合作社持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