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新民市蘆家屯鄉劉花村七組,110311 趙 巖
鑒于各地氣候不同,蜜粉源資源存在很大差異,所以蜂群管理也不盡相同。我雖說養蜂沒幾年,卻也總結了一套適合本地的養蜂經驗,介紹給廣大蜂友。下面我就從秋繁談起:
說起越冬蜂繁殖,想必養蜂人都清楚,不過是適時斷子,在封蓋子全部出房以后連續治螨,并大量飼喂優質越冬飼料。但是,我想說的與此略有不同,就是應視蜂群狀況和蜜源而定。
10框以上繼箱群,當外界蜜粉源不好的情況下(我地只有葵花蜜源,2010年無蜜),要在斷子前25天大量獎飼直至斷子時結束,提前飼喂越冬飼料的同時也促進了蜂王產卵的積極性;外界蜜源流蜜情況良好,只要適時斷子即可。我采用分批斷子的方法,即在封蓋子脾最多時關王停產,大、小幼蟲多時不停產但做好記錄,在封蓋子最多時關王。斷子后撤下繼箱使蜂密集,秋季氣溫不穩定,密集蜂群可確保蜂子健康出房,保證越冬蜂質量。待蜂子全部出房后治螨,并將巢箱內的巢脾全部換成蜜脾,做好控飛工作。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越冬用的蜜脾應為全封蓋或80%封蓋的大蜜脾,蜜脾是最好的保溫材料。
平箱群在秋季蜜源中期(9月10日左右)撤離蜜源場地。我地只有葵花蜜源,傷蜂嚴重,如不撤離蜂群要垮掉。然后平衡群勢,每群7脾蜂,至少應有6足框蜂,并適量獎飼優質糖漿,飼喂量要大于蜂群消耗量,這樣蜂群育蟲積極,至封蓋子脾最多時關王停產。
分批關王之后繼續飼喂越冬飼料,飼喂量與蜂子出房量成正比。最后一批子出房后治螨。
秋后當氣溫在10℃左右時,要控飛又要促飛。控飛是外界氣溫在10℃以下時給蜂群擋光遮陰,降低巢內溫度,使蜂群安靜;促飛是在保溫前,氣溫回升至10℃以上時,讓陽光曬熱蜂箱,促使蜜蜂進行最后的1~2次排泄飛翔,這樣可穩定越冬蜂情緒,確保越冬蜂質量,在最后一次排泄后做最后的調整,使群勢維持在5~6框足蜂,加大蜂路。經過這樣調整之后的群勢,越冬損失小,春季繁蜂快。
初冬氣溫極不穩定,低的時候-10℃,高時又在10℃以上,保溫過早,當外界氣溫升高時巢溫也隨之升高,蜂團散開致使蜜蜂大量消耗飼料,有些蜜蜂還外出采水或排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2009年初冬,氣溫降至-10℃以下,我的蜂群仍不做任何箱外保溫,蜂群安然無恙。選擇在夜間最低氣溫在-10℃左右,白天背陰處結冰不化(大約在11月20日左右)進行箱外保溫。先將箱底鋪上15 cm的保溫物,并在保溫物下面鋪塑料布防潮,蜂箱上蓋5 cm厚的草簾,巢門用涂黑色的木板擋上避光,開大巢門,并用草簾把整個蜂箱前面擋住,避免巢溫升高。以后隨著氣溫不斷下降,再將蜂箱后面、兩側及箱蓋上加保溫物。總的原則是保溫寧晚勿早,寧冷勿熱。然而,當氣溫降至-24℃以下時,蜂箱上面還要加厚一些的保溫物,深冬時節加厚保溫物不會造成蜂群傷熱。
白天上午9~10時,氣溫8~10℃,無風或南風,風力不大,將蜂箱上的保溫物全部撤掉,讓陽光直接照射蜂箱大蓋,待有少量蜜蜂在箱前飛舞時,迅速檢查蜂群。蜂群過多的可以進行抽查,此時不應過多打擾蜂群,觀察每群蜂的飛行狀態,做到心中有數。這時氣溫下降很快不適合長時間調整蜂群。氣溫8℃以下時最好不讓蜜蜂飛行。
我每年3月15日左右氣溫適宜時開始春繁,繁殖前7天加入大粉脾。4月10日左右外界有粉源。開繁當天緊縮蜂巢,適當保溫,蜂群供水不可間斷。加脾不可過早,要根據氣溫和蜂脾關系而定,或以蟲蜂比例靈活掌握。在氣溫低于15℃時,加第一張脾應蜂多于脾,并且加脾要慢;氣溫在15~20℃時,保持蜂脾相稱,加脾可以快些;氣溫在20℃以上時,要脾多于蜂。此時蜂群已進入分蜂生產季節。
蜂群進入生產季節,可根據自己的生產目的,有計劃發展蜂群。我的蜂場是定地蜂場,每年只轉場1~2次,所以蜂場以分蜂為主,轉場時再組織采集群,每年7月初轉地、采蜜、取漿。
本文省略了獎飼、治螨、分蜂、換王等基本管理操作,這些可根據各蜂場特點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