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BM公司于2011年3月21日公布由其與英國C&W電信公司(Cable&Wireless Worldwide)共同制定名為“英國智能電網云計算”(UK Smart Energy Cloud)的智能通信與數據技術解決方案,為英國5200萬個智能電表的運行提供支持,并推動未來智能電網發展。
該方案由IBM公司提供可擴展的WebSphere企業通信基礎設施,使用Informix時間序列數據庫,并采用Tivoli軟件進行安全防護、監測和管理,并采用虛擬化技術降低成本。將IBM公司全球智能電網運行經驗和相關軟件與C&W電信公司新一代網絡與通信技術相整合,提供全英耗電全貌,為智能電網的實施提供便利。
該方案每日可進行多次智能電表數據收集,并在一個安全專用托管云計算環境下進行集中儲存,之后將數據傳輸至電力零售商進行評估,提高電價計費精確度。同時,配電網運營商也將接收到相同數據,有利于促進智能電網功能實現。
隨著電表數量與功能水平不斷增長,該方案也將實現相應發展,無需使用替換方案或對其作出較大修改,同時與現有電力系統相連,可實現全面整合,具有安全、經濟的特點。電力零售商無需在硬件、相關系統、人員及通信網絡等方面前期投資過高,對智能電表的信心也得以增強。而對于電力用戶而言,更換零售商將更為方便和透明。
該方案將提供更為靈活、安全和擴展性更高的數據與通信樞紐,用于支持政府智能電網戰略。
摘譯自互聯網
美國Natcore科技公司(Natcore Technology)于2011年3月15日開始建設太陽能電池硅晶圓抗反射(antireflective, AR)涂層液相沉積(liquid phase deposition,LPD)處理站。據稱該站將利用該公司的專利技術為現有太陽能電池制造方式帶來一場重大變革。
目前太陽能電池采用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方法在高溫真空爐里制造,并需使用劇毒易燃硅烷等危險化學品及具有相當厚度可承受高溫加熱的硅片。而處理站采用LPD技術又稱濕化學法(wet chemistry)在溫度適中的化學池里制備AR涂層,在過程中無需使用硅烷,極大地減少了能耗及硅的使用量,從而降低太陽能電池制造成本并減少環境污染。
處理站為全封閉式,并配有晶圓預清洗輔助系統,可在LPD處理之前對晶圓進行清洗。此外,還將最新尺寸設置和過程控制技術與美國MicroTech公司用于清除輕度金屬污染物的最新干燥模塊相結合,有利于實現電池的最佳性能。
系統的主要特征是對涂層工藝實施全程監測,并利用MicroTech公司分光計系統對化學池晶圓的AR涂層厚度實施精確測量,同時還可根據需要更改化學藥劑成分與使用時間,為電池生產帶來便利并提高精確度。
摘譯自互聯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于2011年3月27日在美國化學學會第241屆全國會議上宣布,一種被稱為“人工樹葉”的新型低成本太陽能電池已研制成功,該電池約紙牌大小,但相較之下更薄,并可模擬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將陽光和水轉換成能量,從而為發電帶來便利,并降低成本。
在天然植物中,陽光射入樹葉后產生電子和正電荷,可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氫氣以碳水化合物形式被捕獲以防止擴散到空氣中。而該電池配有一塊與傳統太陽能電池所用類似的硅芯片,用于產生電子與正電荷空穴。可實現天然植物綠葉10倍以上的轉換效率。其關鍵在于在芯片上使用由鎳和鈷組成并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特點的催化劑,能有效地利用低壓電流分別在芯片的兩側產生氫氣和氧氣,并能在燃料電池中進行儲存并產生電能。如果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將其放在一加侖的水中,可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單戶家庭供電一天。
其實模擬光合作用的理念并非首創,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早在1998年已研制出第一個利用該原理發電裝置,雖然其效率較高,但穩定性較差,且所用金屬材料價格昂貴,所以并不適合推廣應用。
而該電池將催化劑與芯片相結合,無需使用傳統太陽能電池板,由于省去配線工序,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工作環境要求低、穩定性好。實驗表明,可連續運行至少45 h。目前技術難點在于如何對所制取的氣體進行收集,該電池要實現工業化生產仍需時日。
摘譯自互聯網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表示,該所太陽能熱發電實驗室歷時5年,已成功研制出世界首臺太陽能熱發電站仿真機,可對太陽能熱發電站運行進行全過程仿真。
業內專家稱,研制成功太陽能熱發電站仿真機并建立仿真系統,將有利于促進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商業化進程,在太陽能電站方案制定、工藝流程優化、施工圖設計以及電站操作員培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太陽能熱發電站仿真機由計算機和仿真軟件包組成,仿真軟件包括STAR 90仿真平臺、電站運行操作員界面和模型軟件構成,其中模型軟件包括聚光場模型、吸熱器系統模型、儲能系統模型和常規電站模型。同時,各模型之間通過質量、能量和信息流進行連接,形成全電站系統模型。
中科院電工所研制的世界首臺太陽能熱發電站仿真機系統,以該所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為背景,對定日鏡場、過熱吸熱器、多相儲熱器、輔助鍋爐、給水系統和工廠電氣和熱控等進行建模和仿真研究,實現了全流程多工況運行。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