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
(澂江縣水土保持工作站,云南澂江 652500)
東大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踐與思考
周 峰
(澂江縣水土保持工作站,云南澂江 652500)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東大河小流域;澂江縣
2003—2005年,經過 3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東大河小流域內植被大面積恢復,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土壤侵蝕總量減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林牧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和全面健康發展。總結了東大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做法和經驗,并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建議: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認識和做好各項工作,強化政府的統一領導,完善法規政策,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搞好各部門的分工協作,并強化技術培訓,轉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正確處理生態、生產、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斷探索科學的治理方法,為大面積治理提供借鑒。
東大河小流域地處澂江縣縣城東北部,土地總面積 33.62 km2,涉及 3鎮 3個村委會,有 25個自然村。流域內年均降水量1 000mm,年均氣溫 17℃,≥10℃活動積溫 3 800℃,無霜期 274 d;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和紫砂土,森林覆蓋率為 37.1%,林草覆蓋率為 55.8%;水土流失面積為 14.26 km2,土壤侵蝕模數為1 630 t/(km2?a)。根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對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小流域初步設計的有關要求,2003—2005年澂江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84 km2,其中坡改梯 57.5 hm2,栽植水保林 343.2 hm2、經果林 80.9 hm2,實施封禁治理 653.4 hm2(補植補種 337.9 hm2)、保土耕作 49.2 hm2。修建的各類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攔沙壩 4座,小水窖 150口,沼氣池 25口,截、排水溝 13.66 km,作業便道 4.6 km。
(1)經濟效益。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方面顯著提高了糧食單產,2009年東大河小流域糧食總產量 523.17萬 kg,糧食單產 7 612 kg/hm2,比治理前(2002年)增加了 2.4%;另一方面合理調整了產業結構,2009年東大河小流域農業總產值比治理前增加了 6.1%。
(2)生態效益。通過配置坡面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東大河小流域形成了林地、梯地、溝道、蓄水池等節節攔蓄和較為完善的防護體系,使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理化性質得到改善,攔蓄和調蓄徑流能力大大增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后,土壤侵蝕模數由 1 587 t/(km2?a)減少到 644 t/(km2? a),年土壤侵蝕量由 5.48萬 t減少到 2.16萬 t;每年可增加徑流入滲量 139.26萬m3,削洪減沙效益明顯,有效地改善了地表徑流狀況;林地面積增加了 560.3 hm2,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 37.1%提高到69.2%,植物措施面積的增加和林草覆蓋率的提高可有效涵養水源,減少地表徑流和土壤沖刷量,減輕水土流失程度。
(3)社會效益。小流域綜合治理調整了產業結構,改善了生產條件,使種植結構趨于合理,提高了土地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環境容量,緩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蓄水池、配套管道和機耕路的建設,解決了農村用水和旱地澆灌困難,降低了勞動強度,富余勞動力向外輸出或向其他產業轉移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機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地承載力,發展了山區經濟。同時,小流域綜合治理后農村能源結構得到合理調整,群眾生態意識明顯增強。在東大河小流域推行以煤代柴,積極推廣節柴節能灶,大力倡導使用太陽能和沼氣,實現了能源替代,減少了生產、生活用能對植被的破壞,保證了治理工作的穩步推進。
(1)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切入點,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東大河小流域治理中,堅持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切入點,解決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以土老村為例,治理前村民到承包地上耕作要繞行或冒險從崎嶇山路通過,每年收獲季節都會發生拖拉機傾翻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交通不便甚至導致部分田塊荒蕪。土老村在綜合治理中,一方面將坡耕地建設成穩產高產的水平梯田;另一方面,新建了從土老村到坡改梯工程的簡易道路,沿道路兩旁排水溝布設小水窖,使田、水、路相互配套。道路修通后,村民到田間耕作只需十幾分鐘,既節省了時間、保障了安全,又提高了耕作效率。同時,配合原有蓄水池,小水窖建成后改善了灌溉條件,解決了坡改梯后農田的灌溉問題。坡改梯實施前,農作物基本上以烤煙、蕎麥、玉米為主,年產值 54 360元/hm2,年人均純收入 1 473元;坡改梯實施后,以種植烤煙、西蘭花、菜豌豆等高產值經濟作物為主,年產值 75 750元 /hm2。
(2)典型示范引導,推進經果林建設。當地群眾沒有種植經果林的經驗,因此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針對經果林的建設采取了典型示范引導、逐步推進的辦法,比如選擇部分地塊作為果木林示范點栽種碭山梨和云南紅梨等。
(3)水土流失治理要求點線面相結合、分類治理、層層設防。東大河小流域主要的水土流失源地是坡耕地和廢棄的磷礦開采點,治理好這些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就會事半功倍。首先,經過協調,縣水利局配合林業部門在小流域內實施退耕還林面積約 90hm2,基本上把零星的坡耕地和陡坡耕地全部納入了退耕還林的范疇,其余統一實施坡改梯,減少了耕作生產造成的水土流失。其次,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林建設,共營造水保林 343.2 hm2,起到了保土減蝕和涵養水源的作用。再次,對廢棄的磷礦開采點依據“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要求項目法人對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治理。最后,在東大河小流域主河道上,新建攔沙壩 4座,結合原有的 3座攔沙壩,分層設防,減少水庫淤積。
(4)積極促進生態搬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針對小流域內村莊和坡耕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以及自然和人為因素導致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狀況,在治理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唱戲、各盡其力、各投其資、各記其功的治理原則,結合民政、國土、扶貧、林業和水利等部門相關項目安排,先后于 2004、2005年對下芭蕉、后水田、出大水、鍋底塘、響水河等 5個村進行了整村生態搬遷和土地置換,累計完成搬遷人口387人,牲畜 229頭,退耕還林 39 hm2。生態搬遷實施后,縣水利局結合東大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在搬遷農戶的主要耕地里配套小水窖和截、排水溝,改善灌溉條件,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提高群眾的收入和生產生活水平,同時減少植被破壞,保護生態環境,減少下游水庫淤積,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新格局。
(5)制定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為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步伐,縣水保站組織規劃設計人員,經過現場勘測調查和內業資料評估、整理,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珠治”試點工程設計要求進行了規劃設計,完成了澂江縣東大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初步設計方案,為工程實施打下了基礎。
(6)加大退耕還林地的管護力度。為保護治理成果、防止人為破壞,澂江縣建立了縣、鎮、村三級管護網絡:縣上成立了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縣水利局局長為副組長、有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縣水利局加大對項目的技術指導,培訓各鄉鎮管護人員,積極落實管護經費,解決了管護人員的后顧之憂;村里成立了管護小組,落實了管護人員。縣水利局與鎮政府、鎮政府與管護人員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各自的目標、任務和職責,年終依據綜合評比結果兌現獎懲。鎮政府認真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管護辦法,積極配合水保部門開展工作,嚴格執行禁牧令,對違者進行嚴厲處罰,打擊破壞工程設施的違法行為,在當地派出所的配合下,對一些違法行為進行了嚴肅查處,保護了治理成果。村委會還制定了村規民約,督促村民自覺遵守各項法規。隨著法規的健全和管護責任的落實,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7)加大對工程項目的宣傳力度。小流域綜合治理對于東大河小流域的干部群眾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提高他們的水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澂江縣加大了對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的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村社干部會、群眾會講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宣傳欄、公示欄等宣傳綜合治理工程,還投入宣傳經費 0.8萬元印發了大量宣傳資料,使群眾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對綜合治理項目重要性的認識。
實踐證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水土流失,而且能夠促進畜牧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了使治理效益長期、有效發揮,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進一步提高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和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和做好各項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因此,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把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深入持久地抓緊抓好。
(2)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統一領導。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轉變,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各種措施強有力地推動才能夠實現。
(3)統一規劃,各部門分工協作。小流域綜合治理涉及的部門很多,靠單一部門去做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須統一規劃、因地制宜,明確不同類型地區生態修復的目標任務與具體措施,再由各部門按照規劃科學推進。規劃中要注意全面禁牧與局部封山相結合,大面積封禁保護與小面積治理相結合,資源高效利用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長期封禁與輪封輪牧、保障林草合理利用相結合,解決當前問題與解決長遠問題相結合,發展高效畜產業與發展現代農業、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等問題。
(4)強化技術培訓,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傳統的自然放牧、分散粗放養殖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不僅嚴重影響治理效果,而且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徹底轉變這種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舍飼、科學喂養、集約化高效生產的經營方式。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優良品種繁殖和飼養、青儲飼料和飼草料加工、集雨節灌、大棚種植、經果林種植、以氣代柴等實用技術。
(5)正確處理生態、生產、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著眼點是改善生態環境,著力點是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即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因此,要加大政府協調力度,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6)加大投資力度,切實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澂江縣地處干旱山區,水是影響林草成活率、制約生態建設的首要因素,應堅持“以水促林草,以林草涵養水源”的原則,強化水利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確保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S157.2
C
1000-0941(2011)02-0052-02
周峰(1982—),男,云南昆明市人,助理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工作。
2011-01-15
(責任編輯 李楊楊)